內容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6月3日12版
記者:宮巧利 馮耀斌 王晉瑤
《茶經》中記載:“茶之飲,發乎神農。”作為神農炎帝的故鄉,山西制作藥茶、飲用藥茶的歷史已有數千年。長治、晉城、臨汾、運城等地民間均有制作連翹葉茶、桑葉茶等藥茶的傳統。明清時期,山西茶商從福建武夷山販茶,一路北上,出口至俄羅斯及歐洲等地,開辟了馳名中外的萬里茶路。“萬里茶路晉商開,天下茶商晉占半”,是山西茶商的真實寫照。
山西藥茶兼具茶的味道、藥的功效,成為獨具山西原創特色的優勢品牌。據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初步統計,山西現有1788種中藥材,其中道地藥材超過20種。2019年,山西省中藥材種植總面積320萬畝,黨參、黃芪、連翹、沙棘、紅棗、核桃、山楂、桑樹、蒲公英、槐花等藥茶加工原料產量高、分布廣、質量優,其主產區多位于太行山、太岳山、呂梁山等山區。目前,山西已初步形成六大產區:太行山、太岳山連翹葉茶基地,晉南邊山丘陵區槐米茶、菊花茶基地,恒山黃芪茶、枸杞芽茶基地,呂梁山沙棘葉茶、紅棗葉茶基地,晉東南桑葉茶、黃芩茶、黨參茶基地,管涔山毛建草茶基地。
經過多年發展,山西藥茶加工工藝逐步吸收了傳統六大茶系制茶工藝的優點,并針對不同加工原料的獨有特性,對殺青的火候、揉捻的力道、發酵的溫度、干燥的方式等方面進行創新和改進,初步形成了獨具山西特色的藥茶制作工藝。如平定縣獨創的“九蒸九曬”連翹葉茶加工工藝,制成的藥茶產品口感獨特。
山西藥茶與健康消費新時尚高度契合,男女老幼皆宜飲用。連翹葉茶、蒲公英茶清熱解毒;黨參茶、黃芪茶增強免疫力;沙棘葉茶、桑葉茶等具有降“三高”功效;酸棗葉茶、紅棗葉茶等能夠改善睡眠;毛建草茶、山楂葉茶等健胃消食;玫瑰花茶、菊花茶美容養顏。

5月21日,首個“國際茶日”,山西廣播電視臺在被譽為“萬里茶道 茶商之都”的山西祁縣昭馀古城開展以“世界你好,山西藥茶來了”為主題的大型融媒直播活動。李 睿攝
近年來,山西瞄準農產品精深加工,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升級,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價值。將發展藥茶產業與脫貧攻堅、綠色生態、文化傳承、產業集群相融合,著力提升產品的源頭質量、工藝體量、文化分量、科技含量、群體數量,努力實現品牌增值、產業增強、農民增收、環境增色、文化增輝,使藥茶產業真正發展為健康產業、富民產業、支柱產業。
據了解,為促進藥茶產業發展,山西省將加大政策支持,重點支持藥茶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培育、科技研發、標準體系構建、品牌建設、市場拓展、金融服務等;由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牽頭,成立“山西藥茶產業聯盟”,實行股份制經營、市場化運營模式,加強品牌管理運營、產品質量追溯、標準研究制訂、基地建設、技術攻關,帶動中小企業發展,逐步形成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擁有核心技術的山西藥茶產業集群;按照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的思路,推進藥茶生產基地建設;管理運營好“山西藥茶”區域公用品牌,同時做大做強連翹葉茶、沙棘葉茶等藥茶子品牌,支持主產區申報農產品“三品一標”,鼓勵企業打造產品品牌,建立完整的品牌體系,把山西藥茶培育成山西又一張靚麗時尚的“新名片”。同時,完善產品標準體系,推進山西藥茶功效評價工作,加大科技研發力度。
此外,為推進茶旅康養產業融合發展,依托山西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和新興的康養產業,將挖掘“晉商萬里茶道”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打造世界茶文化之都和昭馀古城中國茶文化旅游第一城,在旅游線路沿線建設藥茶文化體驗基地,推動山西藥茶與山西特色旅游及鄉村客棧有機結合,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互動、茶旅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