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記者:徐婧
“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如是提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面臨更加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如何確保實現目標,為新階段新航程奠定良好基礎,代表委員的相關討論也將成為重要看點。
許多中醫藥界的代表委員認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匯集起整個中醫藥界的力量和智慧。
助力全民健康,中醫藥有擔當
“提高基本醫療服務水平”“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回應著民生關切。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當前,要以較低成本保障近14億人民的身體健康,既要“關口前移”,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更要堅定不移走“中西醫并重”道路,發揮好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色優勢。
“中醫藥與西醫藥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維護和增進民眾健康,已經成為中國特色醫藥衛生與健康事業的重要特征和顯著優勢,在治未病、防治重大疾病和康復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彰顯,發揮好中醫藥在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作用,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歷史使命。”這是與會代表委員們的共識。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盧傳堅認為,要發揮好中醫藥在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作用,就要充分推廣中醫藥。要使得中醫藥及其特色療法能夠覆蓋到大多數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的防治,且發揮其在康復、調養等方面的諸多優勢。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表示,要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要充分發揮中醫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病痛康復中的核心作用,把中醫治療理念融入疾病干預的各個階段,構建起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在全國人大代表、揚子江藥業集團董事長徐鏡人眼里,發揮好中醫藥在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作用,需要以臨床需求為導向。他認為,要加大有顯著臨床價值的中醫藥新藥開發,建議國家扶持、促進中醫藥創新藥研發,以及具有臨床價值優勢、安全有效的中藥院內制劑開發,鼓勵開展中藥上市后的臨床循證醫學研究,大力保護中醫藥傳統產品與傳統工藝。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醫藥不缺位
“一個行業的振興發展總會在歷史的關鍵時期顯現出重要意義,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中醫藥承擔著為建設健康中國做出獨特貢獻、為建成小康社會發揮獨特優勢的偉大使命。”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吳煥淦說。
王宜認為,中醫藥注重整體觀念,有因人、因地、因時的“三因制宜”治療思想,強調人與環境的協調統一,講究辨證論治,符合當今醫學的發展方向,定會成為百姓越來越倚重的健康維護手段。而人民群眾愈發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也將進一步釋放中醫藥的發展潛力和活力。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中醫藥更當有所作為。
盧傳堅認為,應當發掘和研究中醫治療的優勢病種。實施中醫臨床優勢培育工程,強化中醫藥防治優勢病種研究,并形成高質量的、行業認可的指南及標準,加以推廣,提高這些優勢病種的治療水準;同時不斷地優化方案,在療效和負荷方面都加以選擇和優化,為患者提供經濟負擔更小,療效更好的綜合治療方案,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要加快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河南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司富春表示,要遵循中醫藥科技發展規律和特點,堅持傳承創新,深入挖掘中醫藥寶庫中蘊含的精髓,面向“健康中國”建設與中醫藥事業發展重大需求,加強多學科協同創新與醫教研產協同創新,促進各創新領域之間有效銜接與成果轉化,實現創新性發展,提高中醫藥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貢獻度。
增強群眾獲得感,中醫藥有底氣
“我國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提高到15.34%。”過去一年,人民群眾的中醫藥獲得感顯著提升了。
“要始終把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國政協委員、湖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馬駿認為,要提升群眾的中醫藥獲得感,應當重點推進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在基層繼續加大中醫藥科普力度、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組織有中醫執業醫師資格的志愿者下沉社區,并且按網格化管理模式對接志愿者,負責區域內群眾的咨詢和求醫;推動中醫藥知識進社區、進課堂,增強群眾對中醫藥的了解和喜愛。
馬駿說:“中醫藥文化傳播形式應該更多樣,人民群眾獲取中醫藥文化知識渠道可以更加廣泛。比如充分發揮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專家作用,廣泛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與媒體合作出品多個健康文化節目,中醫藥聲音廣泛傳播;適應新形勢,高質量運營官方微信;努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中醫藥文化傳播平臺,讓老百姓近距離體驗中醫藥。”
“加強中醫藥的服務能力。這一點尤其應該落實到基層醫療中,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得上中醫。因此要健全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保健服務體系,在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設立中醫門診和中醫特色療法治療區,推廣適宜技術,使得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盧傳堅說。
“讓人民群眾更多享受中醫藥服務的獲得感。必須牢記,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是中醫藥工作的根本立足點。在中醫藥服務能力的提升期,更應全面繼承發揚中醫藥理論、技術和方法,改善中醫藥服務可得性和可及性,合中西醫之力共筑健康中國基石。”王宜說。
代表委員們表示,實現“十三五”規劃描繪的美好藍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獨特力量,中醫藥人尚在征途。在這一偉大征程中,中醫藥人必當竭盡全力,為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