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光明日報2020年5月7日7版
作者:程純 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中醫藥抗疫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在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中醫藥使用覆蓋率達到91.5%,臨床療效觀察顯示,中醫藥總有效率在90%以上。
中醫藥全程參與、深度介入新冠肺炎防治,總體上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力量編成上實現中西醫并重,在中國近現代抗疫史上首次大范圍有組織早期干預,首次全面接管一個醫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區,首次中西醫聯合巡診查房,首次深度介入危重型患者救治;二是在防控方式上堅持中西醫結合,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方攜手,打出漂亮的組合拳;三是在防治方法上體現中西藥并用,臨床篩選出的有明顯療效的包括磷酸氯喹、法匹拉韋以及中醫藥“三藥三方”等主打藥品,在臨床救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這場席卷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中,我國中西醫并重、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彰顯了“中國智慧”,貢獻了“中國經驗”。中醫藥在這次疫情大考中交出的答卷,給我們在新時代加強“新醫科”建設,推動中醫藥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帶來了深刻的啟示。
遵循發展規律,把握中醫藥高等教育改革總定向
中醫藥高等教育加強“新醫科”建設,要做到三個新:一是發展理念新。中醫藥高等教育必須適應大健康時代需求和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轉變,針對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疾病譜和群眾健康需求變化、重大傳染性疾病威脅等,健全覆蓋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
二是專業布局新。圍繞更好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前瞻布局、延伸專業上下游。在新冠肺炎防控中,中醫藥幾千年來防治疫病的理論和經驗得到了整理、運用和檢驗,未來在專業的設置上要進一步拓展,同時進一步在中西醫結合基礎及臨床、“人工智能+中醫藥”等領域進行探索。
三是培養方案新。傳承中醫藥最根本的任務是彰顯中醫原創思維,培養具有中醫文化自信、善用中醫方法解決臨床問題的中醫藥人才。傳承中醫藥學的“文化基因”是根本,融匯現代生命科學知識、構建復合創新型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是途徑,必須要大力強化中醫經典的學習,同時要加快推進中醫藥的活態傳承。
“
堅守療效硬道理,提升服務臨床能力
”
事實勝于雄辯,中醫科學性、中醫藥魅力充分體現在臨床療效中。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從前線“逆行”到后方“匯智”,中醫藥高校充分發揮學科特色和資源優勢,醫產學研全線聯動。93歲高齡的首屆國醫大師、南京中醫藥大學原校長周仲瑛親率團隊,針對新冠肺炎病因病機、選方用藥開展應急專項研究,為制定國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醫部分提供參考,也為江蘇省中醫藥抗疫提供權威指導。由南京中醫藥大學11所附屬醫院承接的“蘇六病區”,在江夏方艙醫院里收治患者最多、病種最復雜、診治療程最短,患者零死亡、零轉重,醫護人員零感染。中醫藥在抗疫中交出的亮眼成績單,為中醫藥學術贏得了認可與尊重。
“新醫科”建設要把服務臨床能力提升作為主攻方向,探索構建科學問題由臨床提出、科研設計向臨床展開、數據樣本由臨床提供、研究成果在臨床檢驗的跨學科創新研究機制,圍繞重大疾病進行集成聯合攻關。中醫中藥在此次抗疫中的運用,提示我們,未來中醫藥臨床研究,要更加關注循證醫學證據。
堅持創新性發展,形成開放協同發展大格局
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適應新時代中醫高等教育發展形勢,必須要有開放辦學的理念、整合協同的方法,向現代科學開放、向國際開放,醫教研協同、政產學研協同。
在現代語境中,傳承弘揚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需要深刻闡發其科學內涵與作用機制。比如,適用于新冠肺炎輕型、普通型、重型患者的“清肺排毒湯”,由《傷寒論》4個中醫經典方劑整合而成。在其研發使用過程中,專家們對其物質基礎、化學成分、潛在靶點、作用機制等進行研究證明,能有效抑制內毒素的產生,避免或者延緩炎癥風暴的發生。這個案例啟發我們,綜合多學科交叉研究和現代科技手段,是“新醫科”建設的重點任務。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我們要進一步增強振興發展中醫藥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進一步增強對標意識、責任意識,努力推動新時代中醫藥高等教育改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