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江西新聞客戶端
記者:楊靜 通訊員:張安然
日前,受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委托,江西中醫藥大學承擔的《中國——非洲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型病毒性呼吸道傳染病及多發病項目研究》專項課題,公布了階段成果——《面向國際的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病(COVID-19)診療建議方案(1.0)》,并將于近日向中國駐古巴、非盟、南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馬來西亞、日本、曼徹斯特等使領館和有關國家相關機構提供階段成果,為全球抗疫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西醫結合是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特色,如何把這個成功經驗和做法分享給世界,編制一本讓國際同仁“看得懂、用得上”的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肺炎傳染病的診療方案勢在必行。
據悉,該課題由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設立,課題組由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江西中醫藥大學、清華大學長庚醫院和解放軍第309醫院的高層次溫病學、傳染病管理、中西醫臨床、藥理、制劑專家,以及外交、翻譯界的知名專家組成。方案邀請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院士和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院長董家鴻院士擔任編撰指導,由外交部前翻譯室主任陳明明大使擔任英文定稿人,同時廣泛征求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歐洲的相關國家主流醫學專家意見。
“課題組總結和整理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的中西醫兩方面的醫療一線實踐經驗,充分解析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第1-7版)》以及各省發布的新冠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研究形成面向國際的中西醫結合防治診療建議方案。”方案主編、江西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中藥制劑學家楊明教授介紹說,該方案按疫情六個階段,每階段一個基礎方,根據具體不同癥狀,采用中成藥聯合辨證用藥,形成模塊化,達到方便、有效、易懂、易操作的目的。方案設計了遠程舌診采集和問診采集表,詳細了解患者的具體癥狀,因人因地因時施藥,實現適用、適合、適度。劑型首先選擇片劑、膠囊、顆粒劑、口服液,其次是傳統丸劑、煮散劑,既保障臨床效果,又關注患者接受程度。而且中外專家合作,體現了共同智慧。方案一經分享,便獲得廣泛好評。
日本帝京平成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主任、昭和天皇御醫內田俊也教授說:“該方案無論是對醫務工作者,還是對基層醫生,為他們挽救患者,都提供了極大的幫助。”紐約科學院院院士、墨西哥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和評價委員 Horacio Astudillo de la Vega教授強調了中藥防治新冠肺炎的參與模式,“我們必須綜合用藥,以減少伴隨抗凝治療的細胞因子誘導的炎癥反應,從而改善內皮功能,挽救這些患者已經嚴重受損的氣體交換功能。比如靈芝型(靈芝)治療性蘑菇、灰樹花(舞茸)的提取物,香菇(香菇菌)和蜂膠,它們作為益生元可增強抗炎作用以及針對這些病毒的選擇性和調節性免疫反應。”
“目前全球健康狀況令人堪憂,對于中西醫結合治療我們也非常感興趣。同時,對中國醫療同行的不遺余力表示感謝。”瑞典卡羅林斯卡皇家醫學院高級教授CGÖstenson和ABrauner表示;坦桑尼亞衛生部公共衛生負責人Liggyle教授稱贊說:“中醫中藥博大精深,令人贊嘆不已!該治療方案需要根據辨證分型,采用不同種類的藥材并特殊熬制,若能直接提供藥物,更多人會樂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