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記者:羅乃瑩
3月20日,國家中醫醫療隊廣東隊的一批隊員結束“戰斗”,踏上回鄉之路。臨別之際,他們再次回到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在菱角湖畔駐足。持續奮戰50多天,這是他們第一次有心情欣賞近在咫尺的湖光山色。
1月27日大年初三,接到緊急任務的廣東省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廣東省第二中醫院迅速集結60人赴武漢馳援。從那時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先后從廣東省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和深圳市中醫院等多家中醫院調集133人抵達武漢。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雷神山醫院和漢口醫院都有廣東中醫人戰“疫”的身影。
中醫藥如何戰“疫”,“粵家軍”探索出許多“獨門經”。

醫療隊隊員與患者合影。
危急關頭的“定心丸”
27日,武漢“封城”的第5天。剛到武漢的隊員為眼前的情形感到震驚。寬闊的街道空無一人,醫院里發熱門診卻排著長隊。而就在這些支援醫療隊抵達的前一天晚上,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一夜就新收治了四五十人。
“當時正是兇險的時候,如果不是國家中醫醫療隊及時趕到幫助我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夏文廣說,國家中醫醫療隊抵達前,他們正準備擴建新病區收治患者,隔離病房三區兩通道改建,醫務人員和防護物資的缺口壓得他喘不過氣,“廣東和北京兩地派出的中醫國家隊一下子來了100多人,我們覺得心里踏實些了。”
“這是個新病毒,我們的醫生在開始時有點不知所措,也嘗試了各種辦法,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夏文廣說,由于當時對新冠肺炎的認識和救治方法的探索都處在初步階段,再加上當地人對中醫藥的接受和使用不算普遍,中醫藥在新冠肺炎救治中的參與度并不高。即使在完全具備使用中醫藥條件的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醫療隊抵達前中醫藥的參與率也只有30%~40%。
國家中醫醫療隊的“援兵”給武漢的醫護人員帶來了救治成功的信心。“你們放心,‘非典’那時候我們就是這樣過來的。”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現身說法,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我們是久經考驗的一支隊伍,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醫藥和現代醫學手段一起上,我們一定行。”
信心來自過去積累的救治經驗,也來自嚴格、細致的管理。
院感專家田碧文先于其他隊員開始了緊張的工作。他重新規劃了新病區的醫務人員通道,規范了穿脫防護服的流程,他還要求把手動出水式的水龍頭換成自動感應式。田碧文對細節的苛刻要求讓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工作人員難忘。經過一兩天的院感培訓后,醫療隊陸續進入病區開展救治工作。
很快,在醫療隊和醫院的共同努力下,救治工作從混亂漸漸變得有序。
直面隔離區的“難題”
中醫精確辨證的前提是要收集到準確的四診信息,但剛進入病區的醫護人員發現,他們面臨一個兩難選擇:如果與患者近距離接觸收集四診信息,會大大增加被感染的風險;如果不近距離四診,又無法準確辨證施治,發揮中醫特色。
“更難的是,厚重的隔離服影響了我們的聽力,還有一些焦慮、恐慌的患者不配合我們的問診和治療。”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溫敏勇說。
第一天查房,溫敏勇他們就“碰了壁”。按照常規的查房方式,醫生要在病區里逐一記錄病人信息并開具處方,然后再把處方上傳至電腦后臺配藥。但病區里的患者數量太多,這樣的常規方法顯然效率太低。
如何量身定制一套滿足中醫藥診療需求的隔離區工作方案?醫療隊的隊員們想盡了辦法。
通過前期查房,溫敏勇發現新冠肺炎患者有類似的癥狀特點,如不同程度的發熱、氣喘、腹瀉等,所以就按照中醫診療“十問歌”的診斷要求,歸納出患者的癥狀,制作成統一的查房記錄表,簡化填寫基本資料、癥狀、舌脈象等。超出記錄表范圍的再手動補充。
醫生在病區里用舌象圖片、視頻錄像等采集四診信息,通過病區專用手機實時傳輸到網絡上,回到清潔區再仔細查看,逐一對應開具中藥處方。這樣一來,醫生在隔離區里的工作得到了簡化。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前提下,醫生通過近距離接觸患者、和患者頻繁交流互動,不僅可以消除患者緊張、焦慮、恐懼、絕望的復雜情緒,還能更準確高效地收集四診資料。
溫敏勇他們還將每個患者每天的查房資料匯總在一起形成中醫四診資料庫,使每個患者都有了“專屬中醫檔案”,從而保證了患者診斷要點的標準化和治療方案的系統性。同時,為了避免集中開藥出現錯漏,溫敏勇還特意制作了全部患者服用中藥一覽表,每天查看和登記,保證患者準確用藥。
查房記錄表、服用中藥一覽表再加上“專屬中醫檔案”,這些為中醫藥隔離區診斷量身定制的“發明”讓隔離區里的中醫人如虎添翼。
“三結合”打“團戰”
單打獨斗治不了新冠肺炎,面對嚴峻的疫情形勢,必須多方合力“集體應戰”,打出“團戰”。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結合,醫療和護理結合,前方和后方結合,國家中醫醫療隊廣東隊用團結作戰的方式給患者提供了最佳的診療方案。
2月10日,廣東省中醫院醫療隊受到西醫“戰友”邀請,調集隊員開始在漢口醫院協同西醫專家一起查房。第一天喝上中藥,漢口醫院呼吸6病區的田阿姨就覺得自己“神清氣爽”,“真沒想到那一服藥見效這么快。”之后,田阿姨又出現了新的癥狀,廣東省中醫院醫生顏芳密切關注著田阿姨的病情,調整用藥。“我現在也學著每天對著鏡子看自己的舌頭,感覺一天比一天好。”田阿姨說。中醫的加入給漢口醫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帶來不小的改變,許多患者都覺得喝了中藥之后“舒服多了”。
“中西醫結合正是我們國家醫療的優勢所在,二者相輔相成,優勢互補。”在廣東省中醫院重癥醫學專家鄒旭看來,他們在雷神山醫院攻克難關有四大法寶,針灸、中藥、氫氧氣霧化機和醫護人員,中醫人從不拒絕現代醫學技術和診療手段。
廣東隊接管的病區里,護士經常比醫生更受歡迎。很多患者一看到護士就會說:“你是廣東的中醫院來的?姑娘記得有空再給我來刮痧哦,上次治療后效果很好!”耳穴壓豆、穴位按摩、循經刮痧、養生操、八段錦,緩解患者癥狀的同時普及了中醫健康養生知識。不僅能為患者消除各種疑慮,提升戰勝疾病的信心,還拉近了醫患間的距離。漸漸地,病區里的中醫護理氛圍越來越濃厚,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也提高了。
“病人的病程進展到了什么階段?”“從舌象上看目前是什么證?”“用生麻黃還是炙麻黃?”“用5克還是10克?”應對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患者,遠程會診匯集了廣東后方專家團的集體智慧,為重癥和危重癥患者治療再增保障。“每次會診討論3~4個病例,每個病例幾乎都要討論1個小時。”張忠德說。
僅在廣東隊接管的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病區里,由廣東省中醫藥局組織的遠程會診就開展了14次。廣東省中醫專家組專家和相關學科骨干專家坐鎮后方提供遠程支持。各醫院自發進行的“遠程智力支持”則更不計其數。
種下“生命之樹”
累計收治患者249人,其中危重型27例,重型136例,普通型72例,輕型14例。治愈出院178例,轉ICU6例,轉緩沖病房31例,轉定點醫院17例。離開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時,廣東隊管理的病區中醫參與率已經達到100%。
50多天的共同戰斗讓國家中醫醫療隊與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結下了深厚的友誼。3月18日,北京和廣東兩地中醫醫療隊在菱角湖畔種下一顆紫玉蘭樹,大家為這棵樹取名“生命之樹”。
“這一次的疫情讓我們重新認識了中醫藥的作用。”夏文廣說,“國家中醫醫療隊給我們上了重要的一課,中醫藥在新發突發傳染病中能發揮巨大的能量。”而要想在關鍵時刻發揮中醫藥的作用,中醫藥人的能力是關鍵。“廣東省中醫院是我們的標桿,他們用中醫藥治療急危重癥已經做了很多年,也給我們一些啟發。”夏文廣說。
“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出色的專業能力和管理水平、對中醫藥治療危急重癥的信心,醫療隊醫護人員的很多品質就像種子種在了我們醫院的醫護心中。”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安長青說。
“50多天共患難,我們早已經成了生死之交。這種戰友情是最真摯、最難得的。我們應該把這樣的情誼傳承下去。”張忠德主動提出,廣東省中醫院愿意為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的醫護人員搭建平臺,為他們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特別歡迎大家到廣東跟我們的醫護人員交流中醫適宜技術,增進感情、交流互鑒,一起為健康中國貢獻中醫人的力量。”
“一定會的。疫情無情,但也讓我們看到了榜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還給我們創造了今后學習提高的機緣。”夏文廣說,疫情過后,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會認真梳理這次抗擊疫情的經驗教訓,為提升中西醫結合救治能力樹立新目標。
結束了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的“戰斗”,國家中醫醫療隊廣東隊61人即將告別武漢,剩下的72人還將繼續奮戰在雷神山醫院和漢口醫院的“戰場”上。相信很快他們就會在廣東相聚。
而菱角湖畔,那顆見證友誼、象征希望的“生命之樹”,定會在未來見證中醫藥事業的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