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賈曉宏、余易安
確診為新冠肺炎后,李華(化名)吃的第一口藥,是湯藥。
“之前在國外不了解中醫,沒想到中藥效果這么神奇!”兩天后,李華病情好轉,忍不住連聲贊嘆。李華從境外抵京確診后,住進了小湯山定點醫院B2病區,該病區由北京中醫醫院支援小湯山醫療隊整建制接管,主要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突出中醫藥優勢。給李華把脈開方的病區負責人原慶對患者的后續治療很有信心。
臨床的信心,離不開藥品的保障。

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
中草藥最早配齊
“中草藥是第一個配齊的。”魏京海說,他是北京兒童醫院藥學部副主任,此次被抽調擔任小湯山定點醫院工作專班藥學部負責人,已經在小湯山駐扎58天了。3月16日,醫院正式啟用。運行一周,他每天最關心的事情是,臨床需要什么藥,庫里有沒有?藥品配送是不是合理?人員調配夠不夠充分……
魏京海帶領的團隊,一共有19個人。大家分工明確、工作有條不紊。5名中藥師、15個煎藥鍋,從抓藥、裝袋、浸泡、熬煮到分發,早晚都不停息。13名西藥師,收方、審方、發藥、送藥,隨時響應,極力滿足臨床所需。門診中藥房、西藥房,病區藥房、庫房藥房,各司其職,供應充分。不僅為病區提供保障,也為在小湯山工作的醫務人員、行政后勤人員等提供保障。
“目前病區患者都非常愿意接受中藥。”小湯山工作的醫務人員說,中藥的療效也正往期待的方向發展。

10天配齊近500種藥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強大的組織保障,哪家醫院能做到10天配齊近500個品規的藥品。
“接到命令時,我們被告知,只有10天的準備時間。”擺在藥學團隊眼前的第一大難題就是,迅速制定藥品儲備目錄、完成藥品采購。有著多年藥學管理經驗的魏京海,一邊帶領團隊梳理目錄,一邊向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提議,盡快請中心疫情防控藥學專家組現場指導,發揮各醫院多專業優勢,快速尋找最優方案。提議立即被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藥事處采納,3天內最終目錄確定,第5天采購訂單發出,第8天草藥配齊,第10天全部藥物配齊!
從目前運行一周的使用監測情況看,目錄品種基本滿足了臨床日常所需。
小湯山醫院藥學部主任李永林一直在小湯山工作,他始終難忘17年前社會各界萬眾一心創造的“小湯山奇跡”。他說:10天配齊近500種藥,一如當年7天建成“非典”醫院,都是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