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遼寧中醫藥大學姚鵬宇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原淳淳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程廣清
《松峰說疫》為清代齊魯醫家劉奎撰寫,是一部較為系統全面論述瘟疫病因、病機、診斷以及防治方法的中醫學疫病專著。該書博采前賢瘟疫之論,廣收民間治疫驗方,參合臨證診療經驗,論理精詳,內容豐富。
在《山海經》有“浮山有草麻,葉方莖赤花黑。實臭如蘼蕪,名曰薰草,佩之可以已癘。”的記載,《黃帝內經》有“治之以蘭,除其陳氣”的認識。《松峰說疫》中大量記載了焚香、佩香、沐香、服香等預防瘟疫的芳香療法,對傳染病、流行病的預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焚香祛疫
焚香在中國有著悠久歷史,周人煙祀祭天,東漢香料傳入。古人為驅逐蚊蟲,凈化空氣,故將具有濃烈芳香氣味或特殊氣味的植物焚燒,運用煙霧來預防疫病。焚香可凈化空氣,祛除疫癘之氣,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有雖逢染疫之人而不得相傳的效果。劉奎在《松峰說疫·述古》中記載了因焚降真香而得免遭染疫的切身體會。“余家曾有患瘟癥者十余人,互相傳染。余日與病人伍,飲食少進,旦夕憂患所不待言,而竟免傳染。偶一日,一入疫家,即時而病,求其故不得,因憶伊時舉家患病,余忙亂終日,夜來獨居一室,閉門焚降真香一塊,想以此得力耶”。
古人焚香選用的中藥種類豐富,常見的有白芷、蒼術、艾葉、木香、沉香、檀香等。《松峰說疫·諸方·避瘟方》記載了燒丁香避瘟、焚木香去惡氣、燒降真香避天行時氣等運用單味中藥焚香祛疫的內容。劉奎于諸香藥中最為推崇降真香,言:“房中不可燒諸香,只宜焚降真。諸香燥烈,降香除邪”。
《松峰說疫》中收錄了大量焚香祛疫的方劑,如劉奎自擬“蒼降反魂香”一方,以蒼術、降真香各等分,研末,揉入艾葉內,以綿紙卷筒包裹,燒之能除穢祛疫。還有“燒之能避一切穢惡邪氣”的避瘟丹、“正月初一平旦,焚一炷避除一歲瘟疫邪氣”的神圣避瘟丹、“五六月,終日焚之,可以避瘟”的太蒼公避瘟丹、“避瘟疫,殺一切魑魅魍魎”的李子建殺鬼丸等諸多焚香避疫方劑。
佩香避疫
中國古代有隨身佩戴香料的習慣,因其方便性,在古代瘟疫流行期間被廣泛應用。《理瀹駢文·六淫》載:“今蘇州同仁堂刊送辟瘟散佩方,皆岐伯咽金丹解疫法也,蓋改咽而為佩矣”,即將服用的藥物隨身佩戴,更為簡捷。
《松峰說疫·除穢》中第一首方劑,即為劉奎自擬“除穢靖瘟丹”。方中用蒼術、降真香、川芎、大黃、細辛、鬼箭羽、羌活、甘草、草烏等35味中藥研磨成末,按照約二三錢的劑量裝入絳囊之中,全家佩戴,隨時嗅聞香氣,以達到“已病易愈,未病不染”的效果。書中還收錄了大量中藥佩香辟瘟處方,如《肘后備急方》的太乙流金散、老君神明散、藜蘆散等。
沐香祛穢
中藥藥浴療法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即有記載。運用具有芳香氣味的中藥沐浴更能夠發揮祛穢清潔的作用,如:李時珍《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瘟疫》曰:“白茅香、茅香、蘭草,并煎湯浴,辟疫氣”。中藥藥浴療法也是道家修煉養生之法,被稱之為“沐香”“香湯沐浴”。《三皇經》有用五香湯沐浴辟惡的記載。
《松峰說疫·諸方·避瘟方》載有煎湯沐浴祛穢避瘟的方劑,如“于谷雨以后,用川芎、蒼術、白芷、藁本、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無病”。
服香防病
芳香逐穢,宣解疫癘是疫病治療大法,如《臨證指南醫案》載:“夫疫為穢濁之氣,古人所以飲芳香,采蘭草者,重滌穢也”。而未病之時,服用芳香逐穢之藥,可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劉奎云:“治法于未病前,預飲芳香正氣藥則邪不能入”。
《松峰說疫·諸方·避瘟方》有大量由芳香藥組成用來預防瘟疫的方劑,其中“福建香茶餅”一方很適合現代日常代茶飲用。方以沉香、白檀、兒茶、粉甘草、麝香、冰片等藥共為細末,糯米湯調,丸黍米大,噙化,“能避一切瘴氣瘟疫,傷寒穢氣”。《辨疫瑣言》中也記載了用于疫病預防的三味較易得,可供日常代茶飲用的中藥,即:荷葉、省頭草、芽茶。這三味藥均氣味清芳,可透膜逐邪。《本草綱目》載大蒜氣味濃烈,可辟瘟疫。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大蒜能夠動物機體對抗細菌、病毒等的免疫應答,增強免疫能力。
《內經》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松峰說疫》記載了大量運用芳香療法防控瘟疫的內容,希望能夠為現代傳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