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光明日報2020年3月11日5版
作者: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田侃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了良好的醫治效果。有臨床實踐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輕癥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縮短兩個小時,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縮短1.7天,平均住院時間縮短2.2天;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患者:住院天數、核酸轉陰時間平均縮短兩天以上……這充分說明了中西醫能夠優勢互補,中西醫匯聚融合,已經成為現代醫學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優勢選擇。
在歷史上,西醫比較早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并提出了克服方法,即從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綜合模式轉變,從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促進為中心轉變。但是飛速發展的西醫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依然存在效果不佳、辦法不多的局限,而有些劣勢恰是中醫的優勢所在。堅持中西醫并重,會使疫情防控更具成效,并可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可資借鑒的中國特色疫情防控模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這體現了黨中央對中醫藥發展的高度重視。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兩個平等合法醫療體系的國家,說此為“民眾之福”并不為過。中醫長于望聞問切,辨證論治,劣于病理組織的循證研究;西醫長于視觸叩聽,辨病施治,劣于氣脈經絡的整體視察,兩者互集所長,有機融合,是我國單一高效體制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優勢舉措。然而,在現有的疫情應急管理體系中,中西醫并重規制不足,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作用,構建高效的中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與機制,為未來可能面臨的更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危機做好準備。
要明確中醫藥在疫情應急管理體系中的地位。從17年前的非典疫情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在參與程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等方面進步顯著。但是不可否認,中醫藥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仍然存在規制不足的問題,因此要進一步明確中醫藥是疫情應急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橫向上,國家衛生健康委應統籌協調好中西醫在疫情應急管理體系中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屬性;縱向上,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要組建中醫藥行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和行動機制,作為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整體疫情應急管理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要建立中醫藥分級疫情應急響應機制。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等級、范圍和嚴重程度,建立與衛生行政部門確定的分級疫情應急響應機制相對接的中醫藥分級疫情應急響應機制,完善中醫藥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的啟動機制、應急措施及終止機制,明確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和中醫醫療機構分級響應的具體要求,制定并實施中醫藥分級疫情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