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恢復期中醫康復指導建議(試行)》(以下簡稱《建議》)。《建議》指出新冠肺炎輕型及普通型患者出院后,可采取多種功法;重型或危重型患者出院后,根據自身恢復情況選擇適當的傳統功法。其中,推薦的傳統功法中就包括八段錦。建議練習時間10~15 分鐘左右,建議每天1~2次,按照個人體質狀況,以能承受為宜。
當前,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是我們的重中之重。減少聚集流動、減少外出是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的重要一環。宅在家中,改變了原來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會產生諸多不適。為了幫助大家順利度過疫情防控期,特向大家介紹中國醫學氣功學會推薦的八段錦功法,通過中醫氣功穩定心神、培補正氣、調和臟腑、疏通經絡,提振精氣神,補充正能量,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增強預防疾病的能力與信心。
八段錦之名,最早出現在南宋洪邁所著《夷堅志》中,在流傳中出現了許多流派,有立式坐式之分,南派北派之別,文武八段之異等。現存文獻中,有關立式八段錦的內容最早出現在南宋曾慥著《道樞·眾妙篇》中。“錦”字,是由“金”“帛”組成,帛指一種紡織品,金表示珍貴,兩者合在一起,以表示紡織品精美華貴。“八”字,既指該套功法由八個動作組成,每一式又都可以看作是一類氣功導引動作的匯集。同時 “八”也暗示八個段式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相互配合,互相聯系,形成一套統一的功法。
練法與作用
本套中醫氣功八段錦功法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整體觀念,天人合一。中醫氣功八段錦正是在整體觀指導下練習的,在練功之初的起式、最后的收式以及每一節練功起承轉合過程中,都注重內心安靜,心身合一。二是松緊結合,張弛有度。松,指習練八段錦過程中身體的肌肉關節、意念情緒放松而不懈怠的狀態,即動作時不僵硬,動作路線如畫圓弧,各關節均處于自然舒展的狀態,神意保持輕松愉悅。緊,是強調每節功法定式的時候肌肉舒緩而持續用力,呈現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前一后的二爭力,保持持續的抻拉狀態。三是注重呼吸,屏息調氣。呼吸是八段錦練習過程中的重要操作技術,每式動作每次練習一般都配合一定的呼吸,在呼與吸之間還有屏氣操作。
八段錦用于養生保健,可以按順序全套練習;用于慢性疾病調理,可在醫師的指導下,按照中醫原理辨證施功,重點練習其中的幾節,每節數十遍或百遍。
預備式
1.調身:兩腳并攏,自然站立,目視遠前方。雙臂自然下垂于體側,手掌朝內。軀干及頭頸部保持中正,輕閉雙唇,舌尖輕貼上腭,眉心舒展,展眉落腮,似笑非笑。
2.調息:鼻吸鼻呼,自然呼吸或逆腹式呼吸。
3.調心:意守下丹田,本功法所指下丹田即肚臍(神闕穴)的深處,內心安靜,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體會輕松舒適愉悅的感受。
4.操作提示:起式注意身體與內心都要放松,內心與外在環境都保持安靜,以利于練功。
5.主要作用:本式可使練習者身體放松,注意力集中,逐漸進入身心安靜的練功狀態。
第一式 兩手托天理三焦
1.調身:重心右移,左腳向左邁開一步,兩腳掌心約與肩同寬,平行站立。兩手從體側捧氣向前,轉掌心向上,雙手十指交叉于小腹前。手掌體前捧氣上托,當兩臂抬至肩、肘、腕相平時,在胸前翻手掌向外再向上,雙臂伸直,上托于頭頂,兩腳踩地,停頓數秒。松開交叉的雙手,自體側向下劃弧攏氣,慢慢落于體側,左腳收回。接著重心左移,右腳向右邁開一步,重復以上動作,如此左右動作反復數次。
2.調息:逆腹式呼吸,兩手上升時吸氣,托天停頓時屏息,兩手下落時呼氣。
3.調心:意想兩手捧氣上升、下落,托天停頓時,體會頂天立地的感受,重點體察上中下三焦乃至全身放松舒展、氣血暢通的感受。
4.操作提示:兩手上托時,注意小腹微回收,不要挺肚,不要翹臀部。上托到極致時,要注意頭頂百會上頂,腳心涌泉下踩,保持上下抻拉感,此時可以屏住呼吸片刻,屏氣時間因人而異,以不憋氣為度。下落時,要注意沉肩墜肘,手腕部放松,上體中正。
5.主要作用:小則言之,人體內有三焦,胸膈以上為上焦,胸膈與臍之間為中焦,臍以下為下焦。大則言之,天地人為大三焦。三焦通暢,則人體五臟六腑功能正常,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人處于健康狀態。雙手上托下落,配合呼吸意念,可使天地人之氣通暢,并調暢人體之氣上下通達,內外協調。該式幾乎適用于各種人群,各類疾病,尤其長期坐辦公室,精神易疲勞,身體肌肉多勞損酸痛等人群。
第二式 左右開弓似射雕
1.調身:重心右移,左腳向左邁開一步,大致兩肩寬,雙腿屈膝下蹲成馬步,兩手自體側攏氣上升,抬至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呈劍指,右手在內握固。接著向左做拉弓狀,劍指指尖向上,轉頭凝視遠方,拉至極致,開弓如滿月,停頓片刻。兩腿直起,兩手臂伸展向下劃弧攏氣,還原體側,目視前方。再換右側,重復如上動作。左右交替數次。
2.調息:逆腹式呼吸,兩手上升時吸氣,拉弓時呼氣,拉弓如滿月停頓時屏息。
3.調心:左右拉弓時,目光凝視遠方,如弓箭伺機待發,體會左右抻拉、心胸開闊的感受。
4.操作提示:左右開弓時,做弓箭手與箭手之手臂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形成左右對拉力,如同拉弓射箭。馬步高度可因人而異,視情況調整,注意保持腰背中正豎直姿勢。
5.主要作用:左右開弓可以舒展手的肺經、心經、心包經三陰經經氣,提升心肺功能,因而該式具有較強的寬胸利肺強心的功效。且可改善氣滯上焦所帶來的胸悶、憋氣等癥狀。適用于長期伏案工作、心肺功能較差、駝背等人群。
第三式 調理脾胃須單舉
1.調身:重心右移,向左邁開一步,兩腳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內。兩手捧氣上升,指尖相對,置于中脘穴。右手轉掌心向下,左手上托,至胸前指尖向右,至面部指尖向前,至頭側指尖向左,至頭上方指尖向后,至臂伸直指尖向右,與此同時右手下按,逐漸轉指尖向前,置于右大腿側,停頓片刻。左手自左上方緩緩劃弧攏氣下落,右手順勢劃弧轉掌心向內,隨后收回左足,兩手向下劃弧攏氣,自然下垂,置于體側,還原到預備式。再出右腳,重復如上動作,如此左右交替數次。
2.調息:手上升時吸氣,上撐下按停頓時屏息,下落回收時呼氣。
3.調心:意守中脘穴,默念并體會“健運脾胃,升降正常”。
4.操作提示:單舉時,上升的手呈螺旋狀上升,上撐下按時,力在掌根,意守中脘,舒展身體,體會中焦脾胃被拉伸,注意用力均勻,保持身體中正不偏倚。
5.主要作用:脾胃為“后天之本”居于人體之中焦,是人體五臟功能正常的重要樞紐。此式兩臂交替上舉下按,上下對拔形成二爭力,牽拉脾胃肝膽等臟器經絡,能調節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上托可助脾胃向上運輸食物精華的功能,下按可增加脾胃向下運輸食物糟粕的能力,從而達到提高人體消化吸收,利于維持五臟之氣上升下降的效果,因此能夠健脾益胃、調諧五臟。意守中脘穴能夠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該式適用于脾胃虛弱、消化功能差、飽食以及腰背酸痛等人群。
第四式 五勞七傷往后瞧
1.調身:兩腳并攏,兩手從體側攏氣回收,兩手重疊,敷于肚臍 (掌心向里,男左手在里,女右手在里)。逐漸從上向下轉動頸椎,向左側背后望去,保持肩和胸不動,感受頸椎和胸椎形成二爭力,隨后胸椎從上向下緩緩向左轉,保持腰椎和胯不動,感受胸椎和腰椎形成二爭力,再將腰椎和胯緩緩向左轉,保持腳踝不動,感受周身與腳踝形成二爭力,停頓片刻。再從下向上逐漸將下肢、腰椎、胸椎、頸椎次緩緩轉向正面。再轉頭向右側背后望去,重復如上動作,如此交替數次。
2.調息:向后轉動時吸氣,停頓后瞧時屏息,回轉身體時呼氣。
3.調心:意守肚臍深處的下丹田,體會周身輕松,神意悠閑,如仙鶴收翅,起身四顧。
4.操作提示:此式操作的核心有兩點,一是意守下丹田,二是左右往后瞧,而瞧的關鍵是脊柱從下向上、從上向下的轉動。載左右轉動后瞧時,頭頂百會上提,下頦微收,兩腳踩地。
5.主要作用:五勞源于人體五臟功能低下,人有肝、心、脾、肺、腎五臟,因此有五勞之分。七傷指因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變化引起的內臟功能紊亂。往后瞧可以舒暢后背氣機,牽拉刺激人體后背脊柱兩側的背俞穴,這些穴位可以直接反應和調整臟腑的功能。同時,意守丹田還可以引氣歸原,培補下丹田的氣機,固本培元,進而起到補虛的作用。此式適用于各種虛損以及高血壓、脊柱疾病、眼病、疲勞易外感等諸多人群。
第五式 搖頭擺尾去心火
1.調身:左腳向左橫跨一大步成馬步,兩手自體側攏氣向前,向上到膻中穴前,再向下,兩手反按大腿上,指尖相對。頭向左側傾斜,左肩沉降,左胯沉降,催動右胯與尾骨向右側上翹擺動,目視右足尖的延長線方向,右臂繃直,左臂彎曲,以助尾部擺動。停頓片刻,軀干再緩緩擺至正位。隨著兩腿緩緩伸直,順勢兩手臂向上、向外、向下劃弧攏氣回收,緩緩下落于體側,同時收回左腿。再換右腳向右橫跨,重復如上動作,如此左右交替數次。
2.調息:兩手攏氣上升時吸氣,下落按于大腿時呼氣。搖頭擺尾時吸氣,停頓時屏息,軀干逐漸擺正回收時呼氣。
3.調心:吸氣時意守下丹田,呼氣、屏息時意守足心涌泉。
4.操作提示:此式在搖頭擺尾時,要注意是左右方向,不要做旋轉,頭向左側搖時,尾骨在胯以及丹田氣的催動下向右側擺動,整個脊柱以腰部為軸,兩端的頸部與尾椎處做左下右上的對向拉伸。
5、功理作用與生活應用:心在五行屬火,居于上,腎在五行屬水,居于下,當心腎相交,水火互濟時,心腎兩臟功能才能協調平衡。此式的搖頭擺尾動作,重在交通心腎,并強健腰脊,促進腎水上達于心而濟潤心火,心火下達于腎而歸原。結合呼氣時意念集中于足心涌泉,可引氣血下行,以瀉心火。此式適用于有脊柱疾病、盆腔疾病,以及易口舌生瘡、失眠、心煩、自感心臟跳動不安等的人群。
第六式 兩手攀足固腎腰
1.調身:兩手經體前捧氣上升,按于兩肋,指尖相對,溫熨片刻,兩手向后摩運,按于腰部,溫熨片刻。頭后仰,尾骨上翹,挺胸收肘,停留片刻后緩緩擺正。兩腿伸直,身體從上到下慢慢前俯,兩手順勢沿腰臀部、雙下肢后側下至足跟部,再向前貼于足尖,做收腹拱腰頭面貼腿兩手攀足的動作三次。隨后從下到上緩緩伸直腰背,雙手上升,如此反復數次。
2.調息:頭往后仰,尾骨上翹,挺胸收肘時吸氣,擺正時呼氣。收腹拱腰頭面貼腿時吸氣,放松時呼氣。
3.調心:兩手按于腰部時,意守腎臟。兩手攀足時,意守腎腰部,默念并體會“腎氣充足”。
4.操作提示:身體后仰應以身體平衡穩固為度,保持全腳掌著地。向下彎腰時注意脊柱從上向下逐節彎曲,兩手攀足時兩腿膝關節要保持挺直,不可彎曲,并切勿翹頭。彎腰的程度要量力而行,不要強求。
5.主要作用:腰為腎之府,此式通過俯仰、溫熨和意守腰部,能夠培補腎氣,摩運腰部可以通達帶脈,攀足固腎腰下按,可以調暢督脈與膀胱經,前俯后仰又可以通調任督二脈。此式適用于腎氣虛損的各類疾病,諸如腰痛、男科、婦科、水腫痰飲、用眼過度、視力模糊等人群。
第七式 攢拳怒目增氣力
1.調身:重心右移,左腳橫跨一大步變馬步,兩手攏氣上升,提至兩側腰間握固成拳,拳心向上。將左拳向前沖出,同時旋轉腕部變成拳心向下,同時怒目圓睜,注視左拳沖出的遠方,右手位于腰間向后拉。左拳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打開,掌心向下,立掌轉掌心向前,指尖向上,轉動指尖,向左,向下,再向前,掌心向上,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依次握固成拳。兩拳收回腰間,隨后變掌,向兩側攏氣回收,收回左腳。再伸出右腳,重復如上動作,如此左右交替數次。
2.調息:兩手攏氣上升吸氣,置于腰間屏息,出拳開指呼氣,立掌轉掌屏息,合指收拳吸氣,攏氣回收呼氣。
3調心:意守下丹田,沖拳怒目圓睜時意想生機勃發,合指收拳時意想收氣入體。
4.操作提示:此式操作重點看似在于雙手,實則是力發全身。怒目圓睜,攢拳握固,下肢馬步,意守丹田,存想氣機開合,要求從下到上,將全身之意氣力貫于拳掌,使全身形、氣、神都得到充分的鍛煉。
5.主要作用:此式發揮作用的關鍵是在馬步基礎上怒目沖拳與收拳。出拳時要怒目瞪眼,注視沖出之拳的遠方,通過意守丹田,借助手掌的變換與意想操作,來培補內氣,增長氣力。此式適用于身體虛弱的眾多人群,尤其適合肝氣不足、易疲勞、以及久坐、肌肉酸軟等人群。
第八式背后七顛百病消
1.調身:兩臂自然下垂置于體側,兩手自體側向前攏氣上升,至小腹肚臍前,轉掌心向下,隨著兩手下按,置于體側,指尖向前,同時足跟上提,停頓片刻。足跟下落著地,兩手掌心向內,還原體側,全身放松,如此反復數次。
2.調息:兩手攏氣上升、轉掌下按、足跟上提時吸氣,停頓時屏息,足跟下落時呼氣。
3.調心:足跟上提時意守百會,引領周身氣機上升,足跟下落時意守涌泉,引領周身氣機沉降,并體會周身放松。
4.操作提示:腳跟上提時,注意頭頂百會上領,會陰上提,收腹不要挺肚子,同時沉肩坐腕下按,盡量拔伸脊柱督脈,并掌握好身體平衡。腳跟下落時,速度要適中,開始要略有緩沖。
5.主要作用:人體是一個氣機升降平衡的有機整體。該式兩腳跟有節律的彈性起落,通過牽拉與震動,使人體氣機升降功能得以提高,并增強人體平衡協調能力。該式廣泛適用于大部分不愛運動,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群。
收式
1.調身:兩腳并攏,兩手從體側攏氣回收,兩手重疊,敷于肚臍 (掌心向里,男左手在里,女右手在里)。
2.調息:深呼吸(逆腹式呼吸)三次,然后自然呼吸。
3.調心:意守下丹田,安靜養氣3~5分鐘。默念全身“氣血暢通,身心健康”,收功。
4.操作提示:收功要心平氣和,體態安詳,周身放松,收氣靜養。收功后也可適當做搓手、搓面、肢體放松等整理活動。
5.主要作用:下丹田為元氣所居,雙手疊放于下丹田,可幫意念安置于此,利于全身氣機回至下丹田,收氣靜養,氣歸于下丹田,由煉氣轉為養氣,有利于增強人體正氣,并使練習者從練功狀態恢復到正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