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危急,口罩仍是稀缺品。N95這樣的專業防護口罩,一夜之間也婦孺皆知,成為了人們眼中的“金鐘罩”。
市場需求激增,部分地導致了多地N95口罩告急,包括一些接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即便原材料廠緊急調配,生產廠家星夜趕工,缺口仍然很大。在醫院內醫用物資緊張的情況下,大街上常見的普通人戴著N95口罩的畫面,多少有些“違和”。
有限資源應該如何分配?這是疫情防控中一個新的緊要問題。日前,湖南省長許達哲向全省各級領導干部倡議,把N95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留給一線醫務人員,盡最大努力開源節流;郴州市委書記易鵬飛在市委常委會會議上強調,黨員領導干部,非醫護人員一律不得使用醫用N95口罩。
面對兇猛的疫情,人們不安、焦慮、恐懼,希望擁有“頂配版”的防護無可厚非。但緊急狀態下,物資使用更要講科學和效率。
N95口罩佩戴有規范,一般只在醫院的一些特殊科室使用,在一般場合則大可不必。多位專家近日也多次呼吁,“N95一定不是給普通人準備的”,普通防護使用普通外科口罩即可。何況N95口罩佩戴4小時容易造成肺部損傷,并不利于身體健康。
盡管有各界的多方努力,但醫療物資產能的恢復需要一個過程,可以想見,在一段時間以內,口罩還會是緊缺物資。我們的思想更應從“出門口罩不能忘,要戴就戴N95”,轉變到“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普通人少用一個N95口罩,奮戰在火線上的醫護人員就會多一個N95口罩,也就多了一份防護和安全,為戰勝疫情多了一份希望。疫情面前眾志成城,對普通人來說,這種必要的節約意識和讓渡意識,當是眾志成城的重要方面。
同時,政府的帶頭示范與調撥統籌,也極為重要。一方面,如一些地方已經號召的那樣,“黨員領導干部,非醫護人員一律不得使用醫用N95口罩”,應當成為一種規范甚至紀律;一方面,在號召民眾把專業口罩留給一線的同時,也要為大家提供好普通口罩的保障,引導民眾自覺自愿地“謙讓”專業資源。
如濰坊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在號召市民將包裝完好、未經使用的醫用N95口罩等物資積極捐贈給醫療機構時就表示,1副醫用N95口罩可兌換5個普通口罩。這樣的舉措,條件允許時,也可以推廣。
責任編輯:孫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