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過后,各地迎來返程高峰。在全國上下全力防控疫情的緊要關頭,各地紛紛加大對返程人員的排查力度,采取對應的預案和舉措,如要求返程人員主動上報信息、自覺居家隔離、監測健康狀況等。
據媒體報道,一位家住北京東城區的房東稱,因為疫情原因,自家所屬的居委會工作人員“簽了責任書”,特意囑咐自己要轉告租客到京之后隔離14天才能入住。租的房子不能進,去哪里隔離?該房東說,只能讓租客自己“想想辦法”。保安和居委會建議租客住酒店,隔離14天再回家。
經過體溫檢測、填寫旅客登記表后返回工作地的人們,各項標準合格卻仍被保安擋在了小區門外,進不了家門。最近在一些大城市,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更有甚者,小區不經體溫測量,一聽租客是外地來的就直接勸返。這讓很多返程工作人員倍感寒心,有一種“無家可歸、被歧視”的感覺。
因工作返程進不去家門,也無法再回到故鄉,身處窘境的這一群人,如今正在更易感染病毒的公共區域“流浪”。一刀切的一地之“堵”看似是一種安全的辦法,實際上人口的不斷流動為其他地方的防控工作增加了負擔,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社會隱患。
試想,如果不讓回家,他們能去哪?倘若有身體突發狀況怎么辦?是否會產生更近距離的聚集,反而給防疫帶來風險?
國家衛健委也強調,對外地返程人員不宜搞一刀切。防控嚴格落實,病毒必須隔離,但人心不能疏離。
防控返程人員的初衷是為了防止疫情輸入,阻斷疫情傳播。但防控人員的具體工作也需要理性判斷,人性考量,若返程住戶體溫正常,確需返程工作,社區沒有理由將返程人員拒之門外。社區細心排查、及時檢測隔離、記錄體溫、納入重點觀察等一系列符合現實狀況的舉措,效果都好過不聞不問、“一律排外”的粗暴處理。
就在2月1日下午,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陳蓓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再次重申,任何社區、村、物業沒有權力自行阻止體溫檢測合格的返京人員進入社區、村。她同時強調,所有返京人員一定要配合社區和公共部門做好體溫檢測和居家留觀。
共同抗“疫”,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社區防護工作要有堵有疏,不能在契約與法治之外任意加碼,也別讓過度防控寒了人心。
非黑即白的管理辦法顯然不可取。在緊迫關頭,所有人共同的敵人是疫情,社區還應厘清一個現實:沒有一套完美的標準可以在緊迫的防控工作和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中保持絕對平衡。實際工作多些人性思考和理性判斷,別讓變了味的防控影響社會秩序,增加新的沖突。
愿每一個“流浪”在外的返程工作人員,都可以順利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