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草藥,幾根銀針,便能成就一雙除病離苦的妙手。口傳心授數千年,簡便驗廉的中醫藥如一脈清泉,流淌著智慧,融入百姓的生活,卻也在匯入時代發展大潮的激蕩中出現了傳承不足、創新不夠等問題,制約著發展的道路。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主席寫下“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的批示,又提出“中國對世界有大貢獻的,中醫是一項”,以貫通古今、放眼世界的視野,為中醫藥事業正本清源,重新激活了發展源泉。如今,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振奮了萬千中醫人的精神,《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將“促進中醫藥傳承與開放創新發展”寫入重點任務,再次指明了前進的道路,讓新時代中醫藥發展浪潮沖破桎梏、奔涌而來。
這是一條傳承創新之路,也是一條開放發展之路。
堅持傳承,方能讓中醫藥發展源遠流長。中醫藥的傳承沉淀在汗牛充棟的中醫古籍中,體現在歷代中醫大家的臨床實踐中,散落在療效顯著的民間中醫奇方中,這是中醫藥學深厚的根基,也是事業發展的命脈。而傳承不足的問題讓多種中醫技藝面臨失傳,讓中醫醫道艱難延續。面對全球健康挑戰,挖掘和傳承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精髓有了更大的意義。為此,《意見》提出“加強典籍研究利用,編撰中華醫藏,制定中醫藥典籍、技術和方藥名錄”,“加快推進活態傳承,完善學術傳承制度,加強名老中醫學術經驗、老藥工傳統技藝傳承,實現數字化、影像化記錄”等,把傳承工作做深、做實、做透。
堅持創新,才能讓中醫藥發展清流激蕩。不日新者必日退,事業的發展最忌“一潭死水”,疾病譜的變化、現代化的挑戰都不斷催促著中醫藥為自身注入創新的“源頭活水”。本就秉承著原創思維的中醫藥學,亟待在新的領域取得新的突破。“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及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建立多學科融合的科研平臺”, “支持企業、醫療機構、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等協同創新,以產業鏈、服務鏈布局創新鏈,完善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模式”,當創新鮮明地寫在中醫藥發展的旗幟上,便不再是“新瓶裝舊酒”,而是真正落到發展的每個實處。
堅持開放,讓中醫藥發展終能匯流入海。從以復方青蒿素群防群治、全民服藥為主的快速清除瘧疾“中國方案”到傳統醫學正式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中醫藥在全球衛生治理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僅如此,在《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8》中,50%海外受訪者認為“中醫藥”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占比僅次于“中餐”。實踐告訴我們,中醫藥“走出去”的步伐愈堅定,事業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就愈迅速。“將中醫藥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重要內容”,“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推動中醫中藥國際標準制定”,乘開放發展東風,中醫藥終將成為深受全球人民歡迎的“中國處方”。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以傳承創新和開放發展為路徑,尊古而不泥古,開放而不離宗,承載著中醫藥發展的汩汩清泉定能匯聚成海,不僅將有力推動生命科學實現創新突破,為人類健康帶來無限福祉,更能夠促進各國間文明互鑒和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