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在中醫藥迎來振興發展大好時機的今天,每一位中醫藥人都是主角。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又一批中醫藥行業的先進單位和個人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我們與部分獲獎代表對話,分享他們的故事與感想,并向全體中醫藥工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患者心中的“銀針女俠”

楊俊榮
重慶市長壽區中醫院針灸科主任
獲獎感言:病人康復就是我最大的快樂。針灸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我會在傳承中醫國粹、治病救人這條道路上繼續努力下去。
一根細細的銀針,是她手中治病救人的不二法寶;一彎淺淺的微笑,是她和病人之間溫暖的溝通語言。
重慶市長壽區中醫院針灸科主任楊俊榮是同事和患者眼中名副其實的“勞模”。
病人來得早,她總比病人來得更早。每天6點半開始工作,一直到晚上8、9點才下班。每天為100多位病人針灸,她幾乎顧不上吃一口熱飯。
從重慶市雙龍鎮中心衛生院到重慶市長壽區中醫院,30多年來她扎根基層,幫助群眾減輕病痛,恢復健康。
她鉆研業務,率先在長壽區開展醒腦開竅針刺法、圓利針和超微針刀療法、撥針療法等針灸方法,在肩周炎、面癱、頸椎病、腰椎病、乳腺增生等疾病方面的療效贏得患者點贊。
她管理科室,調動每一位醫護人員的積極性;她培育桃李,利用周末的休息時間帶領年輕醫生學習先進的治療方法,并將自己的經驗傾囊相授。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她用飽滿的熱情投身工作,腳踏實地、兢兢業業為中醫藥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不斷錘煉醫術 守護基層百姓

童安榮
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副院長
獲獎感言:傳承振興岐黃,是我一生的不懈追求。
同事眼中,他勤奮執著、一往無前,從一名中專畢業生到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他的人生軌跡令人贊嘆;患者看來,他醫術精湛、體貼入微,仿佛鄰家大叔般令人如沐春風;學生心中,他以身作則、孜孜不倦,堪稱學習楷模……他就是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主任醫師童安榮。
從寧夏衛生學校畢業后,童安榮被分配到鄉衛生院工作,開始了自己的從醫之路。1985年童安榮順利考入安徽中醫學院(現安徽中醫藥大學),后又考入中國中醫科學院繼續深造,師從我國著名腎病專家時振聲。畢業后,童安榮毅然回到家鄉,致力于中醫藥在寧夏的推廣運用和腎病中醫理論的臨床研究。
為確保基層醫療機構能夠及時掌握最新的醫療技術,只要一有空,童安榮就會帶領團隊奔赴寧夏平羅、永寧等縣區中醫院開展適宜技術推廣、教學查房、疑難病例會診等。寧夏各區縣的不少鄉鎮衛生院,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腦癱棄嬰,能救一個是一個!”

宋兆普
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復醫院院長
獲獎感言:作為一名基層中醫,獲此殊榮讓我感到非常激動。我會把榮譽轉化為動力,持之以恒地做好小兒腦癱的治療和康復工作。
“只能救人,不許謀利!”“病人也是咱們的恩人,要知恩報恩,做一名病人信任的好醫生。”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復醫院院長宋兆普幼承庭訓,在骨髓炎、骨結核、腦病等疑難雜癥診療中深得妙方絕技,更不忘家訓,四十年如一日以醫載道、扶弱濟困。
1992年,關注到一名腦癱患兒的艱辛求醫路后,宋兆普做出承諾:“腦癱棄嬰,能救一個是一個!”
為了這句承諾,他動員家人拿出全部積蓄,為醫院采購設備,改建病房。他和醫護人員把腦癱棄嬰當成自己孩子,用中醫藥方法為他們悉心治療,并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孩子便秘,他甚至用手指一點點幫他們把糞便摳出來。
為了這句承諾,他放棄節假日,一心撲在醫院。2010年10月18日,積勞成疾的宋兆普突發心臟病昏倒在診室里。經搶救蘇醒后,他對家人說的第一句話是:“如果我身體不行了,你們一定要把這些孩子治下去,千萬不要放棄。”
他首創醫院與福利院相結合救治腦癱棄嬰的模式,愛心救治腦癱棄嬰3000余名;他愛灑邊疆,推動實施“援疆救治腦癱兒童”行動,讓近3000名新疆患兒得到救治。
集眾智為醫院發展出謀劃策

田洪賦
吉林省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
獲獎感言:人生是一個吸收和釋放能量的過程。社會哺育了我們,我們就應該踏踏實實地回報社會。
自2008年任吉林省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以來,田洪賦盡心謀劃醫院發展路徑,決定在提升醫院軟實力上下功夫。
他提出“醫院管理無障礙、組織無圍墻、技術無壁壘、服務無縫隙、醫患無距離、信息大交流、設備大共享”的發展理念,提倡“和合共生”的醫院文化精神。在這種精神的引領下,醫院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道德模范等社會各界人士作為“星期六院長”,直接參與醫院決策與評價,匯集眾智為醫院發展出謀劃策。
他積極探索、銳意創新,找到了一條適合中西醫結合醫院發展的道路,帶領醫院實現了健康快速發展。
刀快無聲除眼疾 心中有愛送光明

朱永唯
浙江省嘉興市中醫醫院眼科主任
獲獎感言:重見光明是一次重生。作為醫生,讓患者重獲光明是我應盡的責任。
熟悉朱永唯的人都知道,他不在門診就在手術室。數十年如一日,他忙到同事們都覺得心疼。
全年1000多臺手術,平均每天手術五六個小時;只要患者病情需要,他盡量加班,給患者加號;沒有固定的午飯時間,做手術到下午兩三點再吃飯已習以為常,工作節奏經常是用小跑代替走路……
他曾經為一位108歲老人成功施行了白內障手術,使失明了5年的百歲老人重見光明。迄今為止,朱永唯已經為4個百歲老人做了眼科手術,為150余人次90歲以上老人做手術。
患者投之信任,醫生報之責任。朱永唯還常常會遇到一些單目失明的白內障患者。“如果手術失敗,病人就徹底失明了,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患者同意,評估后手術可行,我也愿意冒這個風險。”朱永唯說,“為病人解除病痛是醫生的天職,不能因為手術風險大,怕擔責而不做。他們愿意讓我來動刀子,這就是一種信任。”
不辜負病人的那份信任

薛 莎
湖北省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部主任
獲獎感言:醫者父母心,醫治好患者的疾病是我的職責。比起獲獎,患者康復離開醫院時的微笑,才是對我們辛勤勞動最好的回報。
作為醫務工作者,薛莎是專家,但她又沒有專家的“派頭”。作為部門主任,薛莎是領導,但不是只“動嘴”的人。出專家門診,巡視重癥病房,為病人做心理疏導,對病理藥理潛心研究……薛莎總在忙碌之中。
“質量第一,病人至上”,這是薛莎要求中醫部對待每一位患者的宗旨。對于經濟困難的下崗女工,她精心辨證,用共70元的6副中藥便治愈了患者的膽囊炎。對于遠道求醫的患者,她放下碗筷,一頓午飯熱了涼、涼了熱,只為不辜負病人的那份信任。對于患有癲癇的少女,她盡心呵護,用優質療效和人文關懷讓被自卑困擾的孩子重返校園。
她的方子藥少、量精、價格低,讓每個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起中醫。幾十年來,她堅守在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的中醫戰線上,為醫院各科重病患者提供最佳的中醫支持,為數以萬計的病人帶來了福音。
全國工人先鋒號
有熱情更有溫情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仙葫院區骨三科
23位醫務人員,平均年齡32.1歲,這個充滿青春與朝氣的團隊就是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仙葫院區骨三科。這些年輕的醫務人員,把青春的熱情盡情地揮灑在工作中,用行動踐行有溫情的醫者誓言。
2018年11月4日凌晨,骨三科收治了一名智力障礙患者。他因車禍被緊急送往醫院,卻無法說出自己的姓名及家庭信息,醫務人員給這名患者取名“無名”。當時,“無名”全身多處大面積挫傷,牙齒松動,舌頭、口角流血。最嚴重的傷是雙髖臼骨折,必須保持臥床姿勢。
“無名”的特殊情況給醫護工作增加了很大難度。在無監護人照顧的情況下,骨三科的醫務人員主動承擔起護理職責。大家自發地為“無名”買了各種生活用品,料理他的飲食起居。在精心治療和護理下,“無名”的精神好起來了,每日的中醫治療緩解了他的疼痛,促進了“無名”的康復,他也開始積極配合進行功能鍛煉。漸漸地,大家的付出讓“無名”有了變化,他從一開始抗拒治療、敲打護士,到后來看到醫務人員就咧嘴大笑。
有人問骨三科的醫務人員:“無名”沒有家屬、也沒辦法支付護理費,你們怎么還為他做這么多?骨三科的醫務人員們卻總是笑著說:“因為他是我們的病人。”
“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做,注重細節和人文關懷”,一群熱情、可愛的醫者營造出溫暖有愛的科室氛圍。在這里,這樣溫情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