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認為,“寒從足下生”。人體的雙足最接地氣,自然界的風寒濕痹之氣最易經從雙足侵犯人體,故有“人老腳先衰”的說法。
我們身體的12條經絡中有6條在足部行走,分別以足三陽和足三陰命名。腳板“方寸之地”,猶如人體的反射區,“藏”著不少知名的強壯保健穴位,經常刺激這些穴位可行氣活血、驅寒逐濕、改善腳部健康狀況,進而通過“內聯臟腑,外接四肢百骸”的經絡作用起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日常生活中,不妨每天在腳上按摩5大保健穴來強身健體。
01 涌泉穴

人體第二長壽穴。涌泉穴位于腳掌前部1/3處,腳緣兩側連線處。養生界素有“三里(第一長壽穴)涌泉穴,長壽妙中訣。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說法。作為人體最低的穴位,腎經之氣如泉水自涌泉穴涌出,而腎氣是人體先天之本,藏精主骨,腎精充足則耳聰目明、精神飽滿、腰膝壯實、行走有力,寒濕之氣欲入無門。睡前可以手心搓對側涌泉穴,使其微微發熱為度。
02 隱白穴

穴位中的“干姜”。隱白穴位于足大趾內側,趾甲角旁0.1寸。隱白穴足太陰脾經的井穴,脾主運化水濕,若脾陽不振,運化失職,則水濕內停。而隱白穴具有振奮脾陽,行氣化濕的功效,其功效堪稱穴位中的中藥干姜。此外,脾主統血,月經過多也可按隱白穴。可用拇指指腹揉按或持艾條懸灸。
03 至陰穴

溫經散寒的效驗穴。至陰穴位于足小趾外側趾甲旁0.1寸。它是人體寒濕水汽到達并輸注至體表的極寒之地,故名至陰。平時艾灸此穴可溫經散寒、鼓舞氣血運行,把寒邪濕氣排出體外,從而起到調和沖任、益腎養胎的功效。
04 太沖穴

自帶的“消氣”按鈕。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第1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該穴為肝經上的原穴和輸穴,肝經上的水濕之氣由此上沖。春季多郁,肝木郁結太過可克脾土,使脾運化水濕失職。當春之季,肝主疏泄、喜條達,常按壓太沖穴可疏肝解郁,平肝潛陽。手法以逆經為瀉,要消氣宜向大腳趾方向推。
05 昆侖穴

肩頸腰痛的“克星”。昆侖穴位于足外踝尖與跟腱連線點的凹陷處。昆侖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上的要穴,意為該經經水上的“高原”,只要經水通達,氣血通暢,便無疼痛。春季多濕,痹阻經絡,人們容易出現肩頸腰背等關節疼痛,按摩或艾灸該穴可健背強脊,化血為氣,通經止痛。
腳部除了有眾多穴位,還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毛細血管。腳部的冷暖感覺、色澤變化,能直接反映心腦腎功能和血液循環情況。經常用熱水泡腳,能刺激足部穴位,促進血氣運行,調理臟腑,舒通經絡,增強新陳代謝,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祛除病邪的目的。加入不同的藥物浴足,更可發揮不同療效,達到外用內治的作用。
這里給大家推薦4種泡腳方法,堅持做下去,會有意想不到的保健效果。
艾葉泡腳

艾葉辛、苦,性溫,既可作為中藥內服,又可做成藥膳,如艾糍、艾葉煎蛋等,艾葉煎水泡腳有勝似內服的療效。1.溫經散寒。艾葉泡腳有溫經活血、散寒止痛的作用,促進血液循環、經脈通暢,還能祛黑眼圈。2.除腳癬、腳氣。艾葉外用有抗菌消炎、抗過敏等作用,用來泡腳可有效改善腳氣、腳癬等腳部皮膚疾患。3.治風寒感冒。艾葉有散風寒、抗病毒的作用,對于風寒感冒有一定療效。
白醋泡腳
白醋主要以糧食為原料釀造,中醫認為白醋味酸,性苦、溫,可活血散瘀、消食化積、消腫軟堅、解毒殺蟲。1.促進血液循環。白醋加入溫水后能較快地透過腳部皮膚吸收,起到軟化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適合高血壓、高血脂、慢性疲勞綜合征等。2.軟化角質。白醋有活血散瘀作用,經常泡腳可軟化腳部皮膚角質層,改善粗糙情況,令皮膚光滑有彈性。
檸檬泡腳

檸檬味甘酸,性平,能生津解暑、和胃安胎。1.促進新陳代謝。檸檬含豐富的檸檬酸、維生素C,可促進新陳代謝,有效緩解疲勞及延緩衰老。2.去除腳氣。經常用檸檬泡腳對腳氣、雞眼等腳部皮膚病也有一定療效。
生姜泡腳

生姜味辛,性微溫,能溫經散寒。1.驅散寒氣。生姜泡腳能溫通經脈,可有效改善微循環,緩解手腳冰冷癥狀,對風濕寒痹效果很明顯。2.防治風寒感冒。生姜有解表散寒作用,可有效預防治療輕癥風寒感冒。
溫馨提示:
經常泡腳可防病治病,還可改善體質狀況,但也需辨證使用,一些泡腳事項平時要多加注意。浴足桶宜用木桶或浴足專用桶;孕婦浴足一般情況不加藥物,可加粗鹽;老年人如感覺胸悶、頭暈等,應暫停浴足;浴足水溫不宜超過45℃,時間20分鐘左右為宜;飯后1小時內不宜浴足。
本文綜合自生命時報 作者:禤影妍譚漢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