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為人之本,流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的祖先指出:“人之生,氣之聚也。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 萬事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中醫治病的原理就是治理能量,即所謂的“調氣”。
那么,要如何養好生命之氣呢?

宋代養生大家陳直曾在《壽親養老書》書中總結出一套與“氣”相關的“養生七訣”值得老年人借鑒。
01 少言語,養氣血
我國古代很早便有“寡言”養生的觀點。孫思邈認為“多言則氣乏”,說話過多,人處于亢奮狀態,氣血上沖,代謝加速,消耗肺氣,影響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容易疲乏無力,氣短沒精神,中醫稱之為耗氣傷神。少言養生就是不能隨意讓肺氣耗散,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一天到晚不停地說話,可使氣得以充養,反之則令氣耗散。
02 戒色欲,養精氣
《黃帝內經》記載:“夫精者,身之本也。”精與人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密切相關,因此,保精護腎是強身的重要環節。精乃腎之主,房事過度會泄掉人的精氣,傷及腎精,耗散精氣,進而傷及其他臟腑,影響身體健康。因此,節欲養精是養生一大原則,老年人要戒掉情色欲望,有助于養腎護精氣。
03 薄滋味,養血氣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消化功能逐漸較弱,飲食要清淡,多吃蔬菜、瓜果,少吃肥肉、辛辣、油膩等肥甘厚膩的食物。清淡飲食指的是食物的選擇和攝入要盡量低鹽、低脂、低糖、低膽固醇,“薄滋味”才能調養血氣。
04 咽津液,養臟氣
古代養生家常把唾液稱為金津、玉液,有灌溉、滋養五臟六腑的作用。大家平時可試試“吞津”法:用舌頭舔唇、齒、上顎等部位或在口腔內攪動,待口水增多,在口中鼓漱吸吮后,再慢慢咽下。
05 莫嗔怒,養肝氣
中醫認為“怒為肝之志”,經常發怒會導致肝氣持續處于上行狀態,肝氣上逆,同時血液隨氣上逆,造成肝郁不疏,情緒與“肝火”關系極為密切,不良的情緒刺激會導致肝臟損害,而肝臟損害又會加重情緒失衡,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怒則傷肝”。若要肝氣順達,疏泄正常,就要“克嗔戒怒”,防止過度的情緒波動,學會用寬容、平和的心態對待周圍的人和事。
06 美飲食,養胃氣

胃氣泛指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功能好,吸收充分,供應到人體各個臟腑器官,血液津液的物質就充足,人體生長就旺盛,生命力自然強大。養胃氣關鍵在于飲食有節制,均衡營養,合理搭配,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同時,進食要規律,要按時按量吃飯,切忌暴飲暴食或過度節食,這就能養胃氣。
07 少思慮,養心氣
中醫講“思傷脾,憂傷心。” 現代醫學也證明了人的心情與人的健康有直接的關系,很多疾病是從憂愁、生氣、壓抑而得的。凡事不要過分思慮,更不要鉆牛角尖,放松心情,減少對心氣的損耗,就可補養心氣。
此外,小編給大家介紹5種強化氣虛體質人群臟腑功能的鍛煉方法。自己在家也能做哦!
01
拋空 端坐在椅子上,左臂自然屈肘,掌心向下放在大腿上;右臂屈肘,掌心向上,模擬向上拋物的動作3~5次,然后換左手重復以上動作。以上全部動作為1組,每天練習5組。
02
蕩腿 選一個較高的椅子,高度以端坐狀態下兩腳自然下垂而足尖不觸及地面為準。兩腳懸空,前后擺動10~15次,逐漸增加擺動的幅度,每天練習3~5次。開始擺動腿前,也可以在座位上小幅度、緩慢地左右轉動身體3次,以加強益腎強腰的功效。
03
摩腰 端坐在舒適的座椅上,并適度松解上衣及腰帶,以不妨礙摩腰動作為度。兩手掌掌心相對,快速摩擦至略發熱后,將兩手掌心置于后腰,進行較快的上下摩擦。待手掌變涼后,再次搓熱掌心,繼續重復上述摩腰動作,直到腰部感覺發熱為度。每天做3~5次為宜。
04
默念“吹”字 兩腳并攏直立,兩臂從體側提起,向后與腰部摩擦3次后,緩慢、勻速轉至體前,呈抱球狀。隨后身體微微下蹲,兩臂隨之下落于膝蓋上部,下蹲同時呼氣,心中默念“吹”字。呼氣時,身體下蹲至膝蓋不超過足尖時,慢慢吸氣,站起,同時兩臂自然下垂于身體兩側。連續做6~10次為一組,每天做3組。
05
揉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側,在外膝眼下3寸。取穴時可以將同側手的掌心置于膝蓋處,手掌貼膝蓋自然下垂,無名指指尖處約為足三里穴。按摩時可以拇指點按或點揉足三里,每側30秒,左右交替重復3~5次。按摩的力度以按壓后拇指指甲變白為度。
整理自:中國中醫藥報、人民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