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句家喻戶曉的養生民諺。的確,“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氣候變化無常,尤其是早晚與日間溫差懸殊,加之多風,風速越快,人體散失的熱量也越多越快,就更覺寒冷。此時,人的衣著若不合時宜,很容易罹患各種疾病。從氣象角度來說,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熱的過渡時節,陰退陽長和寒去熱來的轉折之期。此時雖陽氣漸生,但陰寒未盡,所以,古今養生十分強調“春捂”。這既是順應陽氣生發的養生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可“捂”也不能盲目,要講求方式方法,否則不僅不利于身體健康,還可能致病。

“春捂”貴在了解天氣
專家發現,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在冷空氣過境時也會驟然增加。因此,捂要順應天時,在氣象臺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增添衣物,未雨綢繆。面對“孩兒臉”似的春天,你得隨天氣變化加減衣服。晝夜溫差大于8℃就不要忙于減衣。所以最好每天聽聽天氣預報“有備而衣”。
“春捂”要掌握分寸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這都是強調要春捂的經驗之談。但對于養生保健來說,這卻是遠遠不夠的。當冬季向春季轉換時,人體防衛體系處于“冬眠”初醒之際,因此這一階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脫掉衣物,而應一件一件地脫,并根據不同體質,因人而異。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者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可以減少身上的衣物。但是減衣還是以氣溫持續7至14天沒有變化時為好,就是說氣溫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體弱者或高齡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體才能適應。減得過快有可能凍出病來。“捂”帶有一點熱的意思,也就是說衣服仍應適當多穿一些。但絕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風一吹反易著涼“傷風”。

三類人更應“春捂”
兒童 如果過早地給孩子脫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一旦遇到氣溫下降,孩子就難以適應,外出遭受冷風刺激,張開的毛孔會馬上收縮閉合,體溫調節失靈,體內熱量散發不出去而造成上火,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患傷風感冒、急性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尤其是嬰幼兒,更要捂一下,但對于喜歡到處活動的孩子,適當減一些衣服,以防玩得大汗淋漓后被風吹,反而會感冒。
女性 很多女性覺得春天來了,迫不及待地換上單衣、單鞋,即使在最怕冷的生理期也不例外。初春季節,因著涼而患病的女性很多,其禍根皆因“冷落”了下半身,而引發婦科,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病的患者明顯增多。這都是要“風度”不要“溫度”而造成的惡果。
老年人 老年人體內產熱較低,且循環系統已不像年輕人那樣正常,故容易受“倒春寒”的刺激。因此初仲春時,老年人仍要減少出門次數,外出戴上帽子減少頭部血管受到冷空氣的刺激,高血壓病人要注意正規持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