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螞蟻中醫
文: 林殷 北京中醫藥大學 教授 主任醫師
王一辰 北京中醫藥大學
電視劇《老中醫》主角翁泉海開講堂,說有人認為自己缺心眼,所以吃雞心,這“以形補形”是謬論,可笑之極;不料翁泉海的爸爸正好來上海看他,聽到此言,與兒子辯論一番,認為若是謬論,何以傳承至今。那么,吃什么補什么,對嗎?

有些人認為,吃形狀像腦回模樣的核桃能補腦,吃橫切面如眼睛鞏膜狀放射條紋的胡蘿卜能改善視力,吃紅色食物補血,吃黑色食物補腎,吃皮補皮、吃骨補骨等。人們通常認為,這是中醫食療學的特色之一,但據筆者檢索相關文獻,發現情況并非如此。
古人“以形補形”,并非眾口一詞
古醫籍里不僅有“心補心”“肺補肺”“肝補肝”“腎補腎”之說,還有“腸傷腸”“髓傷髓”“血傷血”之論。
“腸傷腸”:烹飪不得法(如沒煮爛)難消化或食用過多會導致腹瀉(“煮不爛,或食多亦令人泄”)。
“髓傷髓”:最初指吃羊和豬等動物腦髓會導致男子性功能甚至生育能力下降,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食治》中認為,“豚腦,損男子陽道,臨房不能行事”(注:豚原指小豬,也可泛指豬)、“羊腦、豬腦,男子食之,損精氣少子”。
“血傷血”:多吃動物血會導致腹瀉(“血,多食令人作泄”)。
吃啥補啥,可能是現代人的發揮
①
其實,以現在流傳的幾則“以色補色”說法分析,發現不少是今人發揮或附會。
如有人認為,赤小豆皮紅,可以補血。但古籍只說它可利水解毒,現代營養學證實其利水功效可能在于富含鉀元素,然而其含鐵量并不高。
至于紅棗補血的說法,據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所出版的《中國食物成分表》所列,紅棗的含鐵量為1.2~2.3毫克/100克,且屬非血紅素鐵,人體吸收率僅5%。其實紅棗在中藥書歸為“補氣”藥,當然從補氣健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的角度看,有一定道理。
由此可見,吃赤小豆和紅棗能改善缺鐵性貧血是養生誤區。
②
“以皮補皮”的觀點也是現代人知道了膠原蛋白能保持皮膚彈性后的盲目附會。
古醫籍中記載,豬皮性涼味甘,功效為“清虛熱、治下利、心煩、咽痛”(清代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
古籍中能“悅澤皮膚”的是動物油脂如豬油、羊油,如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說以豬油“作手膏,不皸裂”,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羊脂熬熟外涂可“潤肌膚”,這和現代醫學的認識倒是不謀而合。
③
“以血補血”恐怕也是現代人的附會,因為古人食用絕大多數的動物血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止血,二是解毒。
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以清酒炒豬血治療便血,“豬血,主卒下血不止,美酒清者和炒服之”;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用飲鮮鴨血“解野葛毒”,飲鮮豬血、犬血 “解射罔(注:烏頭)毒”,清代汪昂《本草備要》里有飲羊血“解金銀諸毒”。
生飲鹿血似乎和補血“沾邊”,如《調疾飲食辯》記載:“(鹿)血大補陰虛,止腰痛,添精益血,治肺痿吐血,崩中漏下。又解一切金石藥毒。均宜乘熱生飲。”
但鹿血和鹿茸、鹿角一樣,都以溫補下焦見長,只適合于有虛寒體征者,鹿“其茸、角、鞭、血皆主溫補下元,惟虛寒之體宜之”(《隨息居飲食譜》),可見用鹿血補血并非人人皆宜,更不應誤解其為補血通用品。
總結:“以形補形”作為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食療學原則,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現代人如果還執迷或糾結于此,可能就弊大于利了。其實,沒有不好的食材,只有不好的吃法,只要合理搭配、均衡膳食、食不過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