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老中醫》如約與大家見面
劇中涉及的中醫知識和演員的動人演繹
觀眾們紛紛點贊
孫儷、景甜、陳曉等明星也發微博表示支持



看了這部劇的人都知道
陳寶國飾演的男主人公翁泉海是“孟河醫派”傳人
這“孟河醫派”咋回事想必大家都挺好奇
今兒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
“吳中名醫甲天下,孟河名醫冠吳中”孟河醫派是明末清初源起于江蘇常州孟河的一大醫學流派,以費伯雄、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四大醫家為主要代表,其高深的學術造詣、豐富的臨床經驗、靈活的診療方法、顯著的治療效果、眾多的名醫名家,在我國近代中醫藥發展史上產生了較大影響。
孟河醫派攬中醫之大成,將各派學術熔化于一爐,辨證細膩、準確,有用藥輕靈平正、治法靈活多樣、內服外用兼并等特點。在全國諸多流派中,孟河醫派一起傳承脈絡清晰,門人弟子眾多,學術弘揚,薪火相傳而獨具特色。
江蘇常州的孟河,是長江邊的一個小漁村。孟河小鎮南接京杭大運河,北抵長江,是連接南北的通江河道,古時水路非常發達。

被稱“孟河”,是為了紀念他的締造者唐朝常州刺史孟簡。
中醫學界流傳有一句話:“吳中名醫甲天下,孟河名醫冠吳中。”孟河當地中醫盛行時,百余戶的小村莊,僅中藥鋪就有十幾家。清咸豐時期,孟河醫名大振,遠近求醫者慕名而至,門前時常舟楫相接,以醫藥業發達而成為一個繁盛地區。赴孟河求醫者中,除了普通百姓,道光皇帝、慈禧太后、皇族都曾前來請醫。孟河醫派是中醫學的一大流派,最具代表性的是費、馬、巢、丁四家。
費伯雄是近代治虛勞專家,他1865年完成了《醫方論》,對清代汪昂所著《醫方集解》中若干方劑的弊病作了批評。費伯雄以擅長治療虛勞馳譽江南。道光年間曾兩度應召入宮,先后治療皇太后肺癰和道光皇帝失音癥,均取得顯著效果。費伯雄由此獲道光賜匾額和聯幅,被稱道“是活國手”。
咸豐年間,向榮率兵攻打洪秀全、李秀成所在的南京城,向因年事已高加上多年勞累,“陣前嘔血頻頻不起”。同僚張國梁強請費伯雄前來治療,費投藥數劑,向即可起床。
事后,費伯雄悄悄地告訴張國梁,因軍情緊急,向榮肯定不能好好休息,他的病數月后可能復發,而屆時“我亦無能為力”,此事后來果然應驗。張國梁對費伯雄由是尊敬之至。
馬文植以“脈理精細”“能述病源”著稱,曾應詔進宮,為慈禧太后治病,因療效顯著,皇族稱“所擬醫方甚佳”,“外來醫生以馬文植為最”,并御賜“務存精要”匾額。其他皇親紛紛要其診療,他多次請求回孟河均未得允許。
巢崇山以擅長內外兩科著稱,尤以外科為精。“刀圭之術尤為獨到,能以刀針手法治療腸癰,多應驗如神。”
丁甘仁崇尚醫術,對醫德要求也較高。他不僅醫術好,而且樂善好施,對病者不論貧富,一視同仁。這種行醫精神深為百姓所敬仰。孫中山曾以大總統的名義,贈以“博施濟眾”金字匾額,以示表揚。
馬培之強調外癥不能只著眼于局部,要內外兼治。在使用古代各種丸、散、膏、丹等從內而治之外,還用刀針相結合,內外并舉,具有辨證施治的整體思想,世人稱其“以外科見長而由內科成名”,所著的《外科醫薪集》,是我國近百年來甚受歡迎的外科臨床專書。
丁氏崇尚費伯雄的醇正緩和、歸醇糾偏的學術風格,在處方用藥上,大都以輕靈見長,最擅運用“輕可去實”之法;在臨診中既需估計患者的體質強弱、酌量病勢的輕重緩急,對患者的居處習慣、飲食嗜好等也要作適當的考慮,這樣就能保證藥到病除。

孟河醫學緣起要追溯到明朝正德皇帝時,大臣費尚有棄官從醫,定居孟河,開啟了孟河費氏的醫學事業。費尚有窮究醫理,久之便以醫術聞名于世,并代有傳人。略晚于費氏,馬氏、巢氏也已有人從醫。加上孟河當地頗為有名的法氏、沙氏等較有影響的醫家,孟河醫派開始逐漸形成。
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孟河名醫云集,業務興盛,經驗成熟,學術思想日臻完善。舊時的常州、武進等府縣志均有“小小孟河鎮江船如織,求醫者絡繹不絕”“搖櫓之聲連綿數十里”等記載。
費氏、馬氏在孟河醫界占主導地位,培養出了費伯雄、馬培之等杰出醫學家,巢氏亦有巢崇山等名震數省。各家醫學的發展,中藥鋪由此毗鄰而開,至今仍叫得上名的有將近十家。
清朝末年,由于戰亂,孟河地方經濟相對疲軟,加上孟河從醫者日益增多等原因,許多名醫紛紛遷往無錫、蘇州、上海等地,并掀起了一股孟河醫學的“東漸之風”。1883年,馬培之遷往蘇州,在住所和沭泰山堂藥店坐診,因聲名顯赫,坐診處門庭若市,居住之處,被稱為馬醫科巷。
孟河其他各派外遷后也都有相當的發展,成為當地的名醫或醫學流派,并帶出眾多弟子,分布至全國各省、港澳地區以及世界各地。
如今孟河連綿十幾家中藥鋪的盛況不再。費、馬、丁、巢四大家的舊宅,也是一番破落衰敗景象。一個能讓老百姓產生崇拜的醫派,肯定有非凡之道。孟河醫派四大家各有千秋的診療學術,造就了眾多名醫。
福利
孟河代表醫家注重食養,費伯雄所著《食鑒本草》將藥食結合,闡述了日常飲食的藥用價值,書中將 96 種常用食物分為谷、菜、瓜、果等十類,使患者做到“食養盡之”“不為食誤” 。
《食鑒本草·味》中援引《素問·生氣通天論》之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提出“味能傷耗人之五臟,善養生者,以淡食為主”的觀點。避免咸酸甜過度。
《食鑒本草·谷》中指出“人之養生,全賴谷食為主”,肯定了谷食為食養之首的地位。
《食鑒本草·菜》中指出:“菜性屬陰,職司疏泄,是謂之蔬。食用之不可或缺,因著于谷次。蔓青菜,菜之中最益人者,常食和中益氣,令人肥健,凡住遠方,煮此菜豆腐食,則無不服水土病。”
《食鑒本草》中記載了29個粥方,以下列舉9款。
- 蒼耳粥治耳目暗不明,諸風鼻流清涕,下血痔瘡;
- 干姜粥治寒冷、氣郁心痛,胸腹脹滿;
- 綠豆粥解暑;
- 薏苡粥去濕氣腫脹;
- 地黃粥滋陰潤肺,治妊娠下血,胎下目赤;
- 杏仁粥治上氣咳嗽;
- 阿膠粥止血補虛,厚腸胃,治胎動不安;
- 竹瀝粥治痰火;
- 山藥粥補下元,治脾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