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黃錦輝 通訊員:張秋霞
三指持針,瞄準穴位,插提捻轉……如果不說話,你也許不會知道眼前施展針灸的醫生是外國人。她是印尼學生游可琴,一名學習針灸的研究生。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游可琴并非唯一的國際學生。
近年來,不少境外學生到此跟師學醫,他們大多是華人后代,在歷史浪潮中,他們與中國已斷了聯系。但在接觸中醫后,決定漂洋過海,到中國深造。
從“吃螃蟹”到“被開光”
操著一口泰國口音普通話,周慧心回憶起自己12年中醫路的故事。她出生在泰國,小時候對中醫印象很模糊,直到針灸治好母親的頑疾,才讓中醫在她的內心埋下了種子。當泰國成立中醫學院時,周慧心決定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5年的中醫學習遠遠不能滿足周慧心的求知欲。一次偶然機會,她來到遼寧中醫藥大學讀研究生,中西醫結合是她的研究方向。如何在西醫坐標系中找準中醫的定位,這成為了她思考的難題。
幸運的是,周慧心生物基礎不差,慢慢就開竅了,對中醫認識也上了個臺階?;貞浧鹱x研經歷,她覺得自己好像“被開了光”。
2年前,周慧心加入嶺南羅氏婦科流派,成為了婦產科主任羅頌平的博士生,主攻不孕不育。羅頌平的教導讓周慧心的中醫修養有了新的突破。“用便宜藥也會有好療效”。
將中醫視為生活方式
相比周慧心的走南闖北,游可琴的中醫旅途簡單得多。童年時,父親的中醫館啟發了她對中醫的興趣。2010年,她只身到中國深造。
2年前,游可琴結束本科課程后,拜入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主任林國華門下,成為一名針灸專業研究生。林國華這些年招收了不少境外學生,在教學中,他會不斷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境外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問題導向。”他說。
“中醫是一門學不完的科學。”游可琴覺得自己對中醫理解只是冰山一角。過去,她在中醫館里搗鼓藥材、看父親把脈問診;現在,她將中醫視為一種生活方式,每當身體發出預警時,她運用針灸、艾灸調理自我,達到更好的狀態;未來,她想回到印尼,繼承父親衣缽,用中醫守護他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