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9日電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金小桃19日表示,食療養生在我國有著豐富的傳統,也做出過重大的貢獻。但社會上也存在著食療養生方面信息混亂以及“偽大師”橫行的情況,衛計委將聯合有關部門一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7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金小桃介紹《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并答記者問。中新社記者 張勤 攝
記者問:現在國人都很注重養生,傳統的食療養生和現在所提的營養兩者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對于養生有很多誤區,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偽專家”,《國民營養計劃》針對這些問題,有沒有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建議?
國家衛計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副司長張磊時表示:中醫養生應該說是我國獨具特色的養生方法,也是上下五千年中國人民防病延年的經驗總結,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民以食為天,營養在我國傳統的定義,“營”就是謀求,“養”就是養生。食療養生就是共同謀求人類健康的有效途徑。所以食療養生作為中醫養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簡便、適口、廉價、安全有效等特點,能夠為不同人群提供個性化的食養指導,提供不同地域及四季飲食的原則和禁忌,提供食物搭配的功效屬性,也能夠提供“食藥兩用”,食材的功能配伍及技術方面的方法等等。食療養生和現代養生學一起,將在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營養健康需求中發揮優勢互補的作用。
金小桃稱,確實存在著食療養生方面的信息混亂,還發生了一些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事件,包括像以前已經披露的所謂大師、泥鰍治病、綠豆治病等。這些問題要解決,所以《國民營養計劃》當中有專門的一節來描述(點擊此處綠色字體跳轉到《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給大家講清楚這件事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做法。
金小桃強調,食療養生在我國有著豐富的傳統,有著幾千年不同的地區風格,無論是對中華民族健康問題、營養問題,還是時代的繁衍問題,都作出重大的貢獻,不容小視。但是怎么去其糟粕,怎么避免現代社會中過分趨利,以及主要營養成份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現象,需要在落實計劃過程和分解行動方案當中,與相關部門一起配合抓好落實。比如中醫藥管理局,現在對這些事已經進行了研究,包括中醫藥法今年正式實施以來也取得一些新進展。相信隨著《國民營養計劃》落實和各部門的互動,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這件事一定會朝著有利于、有益于國民健康營養工作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