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診治的病人20多位,有時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在接受筆者電話采訪時,張暉剛做完一例針灸治療,聲音有些疲憊。
張暉是江蘇省南京市中醫院腦科主任醫師,目前正在地中海島國馬耳他進行援外醫療。“據不完全統計,1/3以上的馬耳他人接受過針灸、推拿等中醫治療。”張暉說。
自1963年開始,中國先后向亞、非、拉美、歐洲和大洋洲的6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過援外醫療隊,累計派出醫療隊員約2.4萬人次,診治患者近2.7億人次。在一些國家,從政府官員到普通平民,都成為了中醫“粉絲”。
“中國銀針,很神奇!”
胡勇來自江蘇省淮安市中醫院,是中國援圭亞那醫療隊的一名醫生。胡勇表示,中醫在圭亞那很受歡迎。“接受治療往往需要排到1個月后。接受中醫治療的除了城里人,還有土著印第安人。”最讓胡勇難忘的是為圭亞那總理夫人診治的經歷。
“總理夫人扭傷了腳踝,一直沒治好,聽到醫療隊里有中醫醫生,想試一試。”胡勇說,起初以為難免會有磨合與不順,沒承想,總理以前接受過中醫治療,對中醫很信賴。
經過一番治療,總理夫人的疼痛得到很大緩解,不停地說:“very good(非常好)!謝謝,謝謝!”還拿出點心款待胡勇。事后,總理還要求自己的保健醫生向胡勇學習中醫推拿、人體穴位以及拔火罐等。
在納米比亞,原始部落的辛巴族“紅泥人”(該部落常年用紅泥涂抹身體,因此被稱為“紅泥人”)從800公里外跋山涉水到首都溫得和克找中國醫療隊看病。醫護人員從國內帶去的風油精、紅花油等更是風靡當地。
在喀麥隆首都雅溫得,每天一大早,婦兒醫院的中醫診室過道就排起長隊。患者塘瑪汀從300多公里外的杜阿拉趕到這里,就為了掛中國針灸的號。“前段時間腳浮腫得厲害,針灸了6次,現在好多啦。”塘瑪汀豎起大拇指說,“中國銀針,很神奇!”
形象講解中醫理論
事實上,由于中醫獨特的文化內涵,其在海外落地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胡勇清晰地記得第一次援外診療的場景。那是一位老年患者,腰部有疾,在子女陪伴下顫顫巍巍地來就醫。聽到要用針扎進皮膚后,他手攢在一起,看得出很是畏懼、不解。雖然最后同意接受治療,然而當醫生準備針灸器械時,他又犯了嘀咕,躲躲閃閃,害怕得不敢躺上病床……
張暉也有相似的經歷。“中醫講究望聞問切,醫生必須要問個清楚。對于‘痛’,中文有酸麻脹絞刺等各種表達,英文卻只有一個‘pain(疼痛)’,這就增大了診治的難度。”
如何破局?胡勇認為,每一位援外醫生都應是一位文化使者。胡勇在出診中經常會生動地介紹一些中醫理論。比如他將經絡和氣生動地比喻為水網和水流。疏通經絡中的氣可以導引能量在身體中打通郁結的地方,這跟治理河流堵塞有異曲同工之妙。他還講述扁鵲的故事,闡述“治未病”的重要性。這些生動的講解,讓圭亞那人民認識到了另一種醫療體系的神奇之處。
張暉表示,醫療隊計劃明年在馬耳他舉辦中醫文化周,通過展覽、視頻、實物全景式地展現中醫源流、理論,推介中醫文化。
太極、中醫融入生活
如今,中醫不僅給世界各國帶去了針灸、拔罐等治療之術,更讓中醫文化走入當地人民日常生活。
援馬耳他醫療隊還與中國駐馬耳他文化中心合作開辦了太極培訓班,將中醫診療與保健相結合。在世界太極日當天,醫療隊組織了30余人,在馬耳他瓦萊塔圣喬治廣場表演楊式二十四式太極拳,吸引數千名當地民眾和各國游客觀看,引得陣陣喝彩。
援圭亞那醫療隊則定期走進孔子學院,以中醫配合舞獅、茶道等,為當地民眾上演了一臺臺中華傳統文化秀,每次活動座無虛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