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主持開幕式。圖片來源新華網
8月18日,“一帶一路”暨“健康絲綢之路”高級別研討會在北京舉辦,來自30多個國家,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等國際組織的20多位部長級官員,與相關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非政府組織、智庫和企業的代表共商“一帶一路”衛生合作大計,共建“健康絲綢之路”合作平臺,共享全民健康福祉成果。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發表主旨演講,她指出,健康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也是千百年來古老絲綢之路回蕩著的永恒主題。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不畏驚濤駭浪,開辟了聯通東西方文明的絲綢之路,打開了商貿互通有無、民間友好往來的新通道,也書寫了不同膚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們共同探索生命和健康科學,推進中西方醫學交流的新篇章。商旅使者、傳教士和冒險家將中國的人參、茯苓等中藥材和脈診、麻醉、針灸等療法以及醫書論著傳入沿途國家,也把來自古希臘、羅馬、印度、波斯、阿拉伯及非洲的安息香、木香、豆蔻等藥材和穿顱術等療法帶來中國。興盛的藥材貿易、活躍的技術交流、多彩的文化交融,成為古老絲綢之路上的一道亮麗風景,不僅促進了各國傳統醫學的蓬勃發展,也為東西方文明互學互鑒架設起橋梁紐帶。
近四年來,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衛生合作結出累累碩果,有力推動了各國和全球衛生事業的發展。各國在衛生政策、醫學科研、人才培養、醫藥貿易等方面交流的廣度深度不斷拓展,傳染病防控、慢病監測、衛生應急、婦幼健康、抗菌藥物耐藥、傳統醫藥等領域合作惠及更多民眾。 去年,我們召開了新世紀以來的第一次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我們將樹立大衛生、大健康觀念,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促進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中國期待與各國一道努力,推動“一帶一路”衛生合作行穩致遠,惠及更多民眾。未來三年,中國政府將落實100個康復助醫項目,開展衛生人才開發千人計劃合作計劃,實施千名患者康復項目,與非洲國家20所醫院建立對口合作,建設30所中醫藥海外中心,并成立“一帶一路”醫院聯盟,讓各國民眾感受到衛生合作帶來的實惠。
劉延東提出,倡導互學互鑒,深化衛生人文交流。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同國家和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各有優長的健康理念和醫學文化。中國的傳統醫藥有簡便驗廉的優勢,受到了廣泛認可。應聯合培養人才,拓展留學進修、交流培訓、學術研討,促進醫療、科技、管理等各類專業人員的相知相識,為深化各國人民友誼續寫新的篇章。應加強在世界衛生組織等聯合國相關機構和國際組織框架下的溝通協調,利用好智庫、媒體、民間組織等交流平臺,促進互學互鑒,共同參與全球衛生治理,維護人類健康。
最后,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崔麗發布本次會議成果。會議期間,中方與蒙古、阿富汗等國家的各級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在疾病防控、傳統醫藥、臨床醫學、教育培訓等領域簽署17個合作協議。 為促進與各國在公共衛生、衛生政策、健康產業和醫療機構間的直接合作,各方同意將成立“一帶一路”公共衛生網絡、“一帶一路”衛生政策研究網絡、“一帶一路”健康產業可持續發展聯盟和“一帶一路”醫院聯盟。
為凝聚各方共識,明確未來合作路線圖,會議發布《“一帶一路”暨“健康絲綢之路”北京公報》。參會各方達成以下共識:加強衛生政策交流合作,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健康相關目標實現;促進“一帶一路”國家在重大傳染性疾病的監測、防控和應對,突發事件衛生應急的協調和合作,加強《國際衛生條例(2005)》核心能力建設;重視開展人員交流,通過開展互派衛生和醫學專家、舉辦各類衛生專業技術培訓班和研修班,加強經驗交流和人才培訓工作;促進傳統醫藥政策、技術、研發和人員交流;鼓勵醫學科研機構間合作,在前沿醫學科技、重大疾病防治、疫苗研發、臨床研究等領域開展聯合研究和技術攻關;支持發展健康服務貿易、健康醫療旅游和養生保健,探討“一帶一路”國家相關藥械準入標準互認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