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傳授的不僅是中醫技能,還有對中醫的信心、克服困難的勇氣、傳承中醫的責任。”身在印度尼西亞的中醫兒科醫生林春豪是“臣字門學術流派”第六代嫡系傳人徐榮謙眾弟子中的一員,他跟師學習后深有感觸:“無論跟師研討,還是跟師出診,常常有茅塞頓開的感覺。”他切身體會到中醫的博大精深和神奇療效。
2014年,徐榮謙(徐濟臣)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落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他總結提出了反映人體“正常體態動態變化”的“三陽學說”和兒童九種體質學說,共培養學術繼承人80余人。
此外,他還在山東省棗莊市、海南省三亞市、河南省開封市等地的中醫院開設傳承工作室。
十八大以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揮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的獨特優勢,總結提煉中醫藥學術經驗,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營造適宜中醫藥人才發展的“棲息地”,提升了中醫藥人才水平,加強了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發揮中醫藥工作室優勢 促進學術思想傳承創新
201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尹常健成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有9位年輕的中醫臨床工作者加入尹常健工作室。
“工作室是中醫藥人才成長的搖籃,是誕生不同學術風格和學術流派的策源地,是中醫師承教育經驗交流的學術平臺,還應成為誕生新經驗、新成果的孵化器。”尹常健說,工作室不只是簡單的帶教場所,而是集診室、示教室及資料室多種綜合功能為一體,并以導師專業科室為依托的學術經驗傳承基地。
尹常健在跟弟子們討論病例。
工作室建設作為我國中醫師承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對于系統傳承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寶貴經驗,培養優秀中醫人才,促進中醫學術傳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老師靈活運用中醫學理、法、方、藥的思辨過程,令弟子在中醫診療中深受啟發。”尹常健弟子張永說,5年來,弟子們借助工作室便利的條件,通過跟師應診抄方、查房、病例討論、學術專題講座等形式,全程觀摩老師的臨床診療思路,對用藥規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提升了自己的中醫臨床診療水平。
201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河北省石家莊市中醫院教授張士舜成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后,他倡導“參西衷中,三辨治癌”。將西醫、西藥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中醫的治療中來,“辨證論治”擴展為“辨病理、辨病位、辨病癥”三辨論治。
張士舜點評指導徒弟處方。
正是本著參西衷中診斷、用藥的思路,2016年,張士舜參西衷中治療肺癌經驗,經專家鑒定達到全國領先水平。2017年,張士舜帶領弟子團隊經過5個月的攻堅,成功研發了以治療腫瘤為核心的人工智能專家系統——“世舜中醫”,提高了醫生診病水平,節省了患者就醫時間。
“張老年逾八旬,仍然每周全勤門診,親自查房。對患者有求必應,對學生有問必答。”一位跟隨張士舜學習多年的學生說,張老參西衷中的治療思路新穎有效,每個方子都很精彩,值得玩味。跟著張老工作,時刻都在長見識。
2017年8月16日,金世元帶徒弟在門頭溝山里認藥。
金世元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8月,設立在首都醫科大學國醫名師館。
金世元是國務院授予的中藥炮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4歲開始中藥生涯,從事中醫藥工作76年來,培養中藥行業技術骨干1300余人,正式收徒十五批69人,其弟子再收的徒弟50余人,形成了130余人的傳承團隊。涵蓋科研、教學、醫療、生產和經營5個領域,影響深遠。
為了讓徒弟們得到真傳,他親自帶領徒弟們深入藥材產地調查,了解藥材生長及加工生產的真實情況。金世元手把手的指導徒弟們如何根據藥材形、色、嗅、味,準確鑒別藥材及其飲片的真、偽、優、劣,使徒弟們對道地藥材的性狀特征、產地、產季、加工、規格、質量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
“中醫中藥不能分家,我教學生就是要從實踐出發,要從中藥的生長、采收季節、產地加工,一步步地學起,然后才能談得上中藥炮制、中藥制劑和中藥調劑。要把一味藥的‘種、采、制、用’全過程都搞清楚,才能算是掌握一味藥。”這是金世元反復強調的一句話,也是他經驗傳承的真實寫照。
發揮工作室師承教育功能 培養名中醫后備人才
5年來,福建省實施名中醫發展戰略,搭建傳承工作室平臺,培養高層次中醫藥人才,挖掘與傳承中醫藥學術經驗,培養了一支高水平的中醫臨床隊伍,涌現了一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
“發展中醫藥事業,人才是根本,傳承是關鍵。”福建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阮詩瑋表示,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是培養名中醫后備人才的重要培訓基地,是高層次人才開展本領域創新性研究的重要平臺,要重視名老中醫的示范帶動作用,使其學術經驗傳承成為優秀中醫后備人才的重要途徑。
該省為名中醫創造良好的工作和帶教環境,在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的基礎上建設省級名中醫傳承工作室,分3年(每年每個工作室10萬元)給省級名中醫配置傳承工作室。目前,該省已建設33個全國名中醫傳承工作室,2個中醫學術流派工作室,9個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18個省級名中醫傳承工作室。
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不斷加強中醫藥傳承工作室建設,發揮工作室的師承教育功能。為此,云南省衛生計生委成立“云南省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領導小組”,已在該省項目州市及依托單位建立起3個學術流派傳承平臺,30個國家級、省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平臺及12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平臺,為該省中醫藥學術繼承發展以及人才培養提供了優勢資源。
“工作室建設是探索建立中醫藥學術傳承、推廣應用和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有效方法和創新模式,是中醫藥工作發展的重要平臺。”云南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鄭進說,為繼承和保護各民族的醫藥文化,推動民族醫藥事業的創新和發展,在云南省彝醫醫院、西雙版納州傣醫院、迪慶州藏醫院建設有國家級、省級名老中醫(民族醫)工作室,開展老中醫(民族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對傣族、藏族、彝族等民族醫藥的理論、文獻、臨床等內容進行傳承,推動民族醫藥人才的培養工作。
目前,該省確定了3個傣醫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1個藏醫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1個彝醫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
創新擴張型師承模式 促進傳承梯隊建設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積極開展跟師帶教、研修學習等師承教育,培養了一大批傳承人才梯隊和骨干人才。2010~2016年已建設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1136個(含60個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其中2010~2013年790個工作室通過三年的建設周期,較好地完成了建設任務,取得了較顯著的建設成效。
“將傳統的‘一對一’或‘一對二’、一代傳的師承模式擴展為‘一對多’或‘團隊帶團隊’、隔代傳的擴張型師承模式,促進了中醫藥人才傳承梯隊的建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長盧國慧表示,傳承梯隊通過名老中醫藥專家言傳身教,臨床診療水平有了較大提升,成長為中醫臨床骨干人才。
傳承梯隊突破了原有的師承工作以培養老中醫藥專家本單位和本專業人才為主的局限性,采用開放的模式,吸收外省市、外單位相關專業人員進來開展傳承學習,并積極舉辦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把工作室打造成為中醫藥人員研修學習的重要場所,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各依托單位在業務用房普遍緊張的情況下,集中打造專門的工作室診療、帶教區域,配置相應設備,基本滿足臨床、示教一體化要求。
當前,各工作室收集整理名老中醫藥專家的醫案、手稿等資料,建立了臨證經驗和文獻數據庫,發表論文或出版專著,形成了一批臨床診療方案、院內制劑等建設成果,并推廣運用于臨床。
如今,全國各地依托單位將工作室集中形成專門的診療區域,配備濃郁的中醫藥文化裝飾,呈現中醫藥文化特色,成為中醫醫院的新亮點。“深入開展學術傳承、人才培養、傳承研究等內涵建設,推動了專科專病和學科的發展,助力提升中醫藥學術水平和服務能力。”盧國慧說,通過集中展現名老中醫藥專家的診療特色和獨特經驗,進一步擴大了中醫藥的社會影響力。
“十二五”期間,北京、天津等14個省(市、區)投入5630萬元專項建設經費,相繼開展了省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并取得較好成效,充分體現了工作室建設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