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富春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快中醫適宜技術標準研究、制定和在社區推廣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中醫適宜技術作為中醫藥傳統知識及特色療法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藥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中醫藥特色發展的有力支撐。國家高度重視中醫適宜技術相關工作,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一、已開展工作
(一)開展了適宜技術調研工作
2013年,國家中醫藥局依托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設立的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中心,在全國31個省份開展了傳統知識調查和民間名醫名方調研,收集整理了包括適宜技術在內的活態中醫藥傳統知識項目3522項。
(二)遴選了100項適宜技術
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提出“用3年左右時間,篩選50個中醫治療優勢病種和100項適宜技術、100個療效獨特的中藥品種”。其中,針對中醫適宜技術的相關工作,國家中醫藥局依托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與清華大學團隊共同制定《中醫適宜技術遴選評價指標框架》,細化評價分類標準和評價方法,完善評價工具,于2023年8月完成評價并發布了100項適宜技術清單。
(三)成立了中醫藥特色療法評價推廣中心
2023年12月,國家中醫藥局依托山東中醫藥大學成立了國家中醫藥特色療法評價推廣中心,2024年5月召開了全國中醫藥特色療法評價推廣會議,對在全國范圍內縱深推進適宜技術相關工作進行了研討。
(四)加強適宜技術在基層醫療機構的推廣
2018年以來,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國家中醫藥局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2023年印發《關于實施“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和社區醫院建設三年行動的通知》將中醫藥服務作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服務能力的重要內容,要求基層推廣中醫適宜技術。
國家中醫藥局通過中央轉移支付資金支持縣級中醫醫院“兩專科一中心”項目建設,建立縣域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中心,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推廣40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形成覆蓋縣、鄉、村的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網絡,指導、規范、優化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提供。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將中醫藥服務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內容,鼓勵家庭醫生(團隊)掌握和使用針刺、推拿、拔罐、艾灸等中醫藥技術方法,提供中醫治未病服務。
(五)將符合條件的適宜技術納入醫保
國家醫保局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各省份綜合考慮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基金承受能力、臨床需求等因素,確定本地區醫療服務項目的基本醫保支付范圍。目前,大部分省份已將符合條件的包括針灸、治療性推拿等具有中醫特色的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二、下一步工作考慮
(一)加快適宜技術的挖掘和評價
依托中醫藥特色療法評價推廣中心,聯合各省中醫藥管理部門,進一步挖掘、整理常見病多發病的特色技術療法。并對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適用性開展評估,不斷完善循證評價技術標準體系,形成中醫適宜技術評價國家標準,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篩選一批療效確切、適合推廣的特色技術。
(二)形成適宜技術人才培養和推廣模式
開展中醫適宜技術人才培養探索,建立健全培訓機制和考核獎懲機制,打造一支傳承推廣人才隊伍;圍繞知識產權保護、醫保支付等核心問題,集中力量開展研究,積極探索形成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的推廣模式,以此為基礎推動全國適宜技術的轉化應用。
(三)加強適宜技術推廣應用
持續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不斷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推動各地深入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將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情況納入行動計劃調研評估重要內容,制定印發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手冊,舉辦全國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工作培訓班,指導各地加強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平臺建設,加大適宜技術推廣力度和考核力度,積極推廣應用中醫藥適宜技術。指導地方將更多符合條件的適宜技術按程序納入本地區醫保支付范圍,充分發揮醫療保障制度優勢,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需求。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24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