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富春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突出中醫藥優勢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大健康中作用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進一步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
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要求,我局持續加快推進建立以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區域中醫醫療中心為龍頭,各級各類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中醫科室為骨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一是推動國家醫學中心(中醫類)建設,打造中醫醫學高地。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國家醫學中心建設的總體部署,推薦14家中醫醫院作為國家醫學中心(中醫類)建設醫院,制定《國家醫學中心(中醫類)建設指導方案》指導各單位完善建設方案。二是認真推動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醫類)建設,促進優質中醫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共同印發《有序擴大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工作方案》,進一步擴大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醫類)輸出醫院范圍,中醫類輸出醫院數量增至20所。已批復的五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中,中醫項目共計27個。三是建設國家中醫特色重點醫院。2022年3月,我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將138所中醫醫院納入中醫特色重點醫院項目建設儲備庫,以名醫、名科、名藥帶動醫院特色發展。四是加強縣級中醫醫院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建設,協調中央財政資金支持9500個基層中醫館建設。截至2022年底,已基本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建設資金投入全覆蓋。深化“放管服”改革,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修訂中醫類診所基本標準,推動將中醫(綜合)診所和中西醫結合診所納入診所備案制管理范圍。下一步,我局將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持續推進優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看中醫用中藥的獲得感。
二、關于充分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優勢
我局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采取系列措施,充分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優勢。一是加強二級以上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建設。三級和二級公立中醫醫院設置中醫治未病科的比例分別從2021年的95.67%和86.29%,提高到2022年的98.57%和89.34%;2022年三級和二級公立中醫醫院中醫治未病科年診療超過3000萬人次,中醫醫院治未病服務能力明顯提升。二是協調中央財政投入專項資金支持15家單位開展省級中醫治未病中心服務能力項目建設。三是組織開展中醫治未病干預指南制修訂工作,并遴選出20個中醫治未病干預指南在重點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廣應用。四是開展重點人群中醫藥健康促進活動。支持中華中醫藥學會完成5項婦幼保健治未病團體標準以及15項婦科、7項兒科相關中醫藥團體標準立項,促進三級和二級婦幼保健院設置中醫臨床科室;推進開展青少年近視中醫藥干預活動、慢病中醫藥防治活動、老年人中醫藥健康促進活動等,發揮中醫藥在優生優育、婦幼保健、兒童生長發育、老年人健康維護、疾病預防和治療康復中的重要作用。下一步,我局將繼續推進二級以上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室建設、制定推廣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開展重點人群健康促進等工作,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獨特優勢,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健康服務。
三、關于提升中醫藥創新發展能力,增強科技支撐
近年來,我局會同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藥監局等部門,大力推進中醫藥科技平臺建設,積極爭取相關項目支持,不斷提升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一是平臺建設方面,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根據中醫藥科技創新領域和創新基地類型進行統籌規劃,初步形成了符合中醫藥特點的功能齊全、作用發揮充分、管理規范的“國家-行業-地方”三級創新平臺體系。目前,全國中醫藥類全國重點實驗室7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5家、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30家、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40家以及其他省級科技主管部門審批的省級平臺約200余家,在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二是科研布局方面,“十三五”期間我局協調科技部啟動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重點專項,支持“中醫理論傳承與創新”“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中藥資源保障”“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科技示范”“中醫藥國際化”“民族醫藥傳承與創新”等6個方向129個項目,國撥經費累計15.2442億元。“十四五”以來,我局與科技部繼續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科技創新,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接續支持“中醫藥現代化”重點專項。設置了“中醫原創理論系統化詮釋與創新”“中醫藥經典與經驗傳承創新研究”“中醫藥防治疾病臨床價值提升”以及“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關鍵技術攻關”四大方向,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組織系列科技創新任務,著力加強中醫藥傳承創新的科技支撐能力建設。下一步,我局將會同有關部門,持續推進中醫藥科技平臺建設,加強中醫藥領域的科研攻關,多措并舉支持中醫藥科技創新發展,大力提升中醫藥創新發展能力。
四、關于發揮中醫藥資源優勢,促進中藥產業發展
2022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提出中醫藥產業和健康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2023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實施中藥質量提升及產業促進工程。我局聯合相關部門,以中藥農業為基礎、中藥商業為紐帶、充分發揮中醫藥資源優勢,共同推動中藥產業發展。
一是建設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實施“重大新藥創制”重大專項、“中醫藥現代化”重點研發計劃、中藥標準化等國家重大項目,持續加強中藥基礎研究、資源保障、新藥研發等研究。全面提升中藥產品技術水平,提高中成藥產品的臨床價值與科學價值,增強產品的科技競爭力,完善中藥產業鏈標準體系,推動了中藥產業整體提質增效。二是依托高等院校、醫療機構、企業等單位建設74家中藥炮制技術傳承基地,開展特色炮制技術挖掘、中藥飲片標準制定、生產工藝優化、臨床推廣應用等工作,促進特色中藥飲片臨床優勢發揮,飲片臨床療效顯著提高。三是推動改革完善符合中醫藥規律的中藥審評審批制度,2023年2月,國家藥監局發布《中藥注冊管理專門規定》,全方位、系統地構建了中藥注冊管理體系,建立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三結合”的審評證據體系,推動中藥創新研發活力不斷增強,新藥研發不斷加速。下一步,我局將加強與有關部委協作,圍繞中藥種植、研發、生產、使用全過程,充分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促進中藥質量提升,加快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五、關于優化基層中醫藥服務,提高服務質量
一是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9部門印發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從完善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推進基層中醫藥人才建設、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深化基層中醫藥健康宣傳教育和文化建設等方面持續推進基層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二是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印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鄉鎮衛生院中醫館服務能力提升建設標準》《社區衛生服務站 村衛生室中醫閣建設標準》,指導并推動有條件的地方開展中醫館服務內涵建設、中醫閣建設,提升服務能力和質量。三是加大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力度。2022年、2023年我局協調中央財政資金支持593家縣級中醫醫院開展縣域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中心建設,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提升培訓、實訓、實習能力,指導、規范、優化基層中醫藥服務提供,培養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人才。四是拓寬基層中醫藥服務領域,發展基層中醫治未病服務和康復服務,加強國家基層高血壓、糖尿病防治管理等指南有關中醫藥內容的培訓推廣,推進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藥項目實施,持續擴大“一老一小”等重點人群中醫藥健康管理率。下一步,我局將會同相關部門深入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持續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六、關于堅持中西醫并重,服務健康中國建設
一是推進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建設試點。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啟動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建設,確定將50家單位納入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建設試點項目儲備庫、12家單位納入試點單位名單。根據《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建設試點項目指導方案》,各“旗艦”醫院完善中西醫結合相關制度,把建立中西醫協同發展機制和多學科診療體系納入醫院章程,將中西醫聯合查房、會診納入醫院管理制度,結合中醫藥特點和規律,統籌優化并差別化實施中醫臨床科室績效考核。二是加強綜合醫院中西醫結合工作。2021年6月,我局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衛生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推動中西醫協同發展的意見》,提出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創新中西醫協作醫療模式、加強綜合醫院中醫臨床科室建設。三是為提高重大疑難疾病臨床療效,我局組織開展了重大疑難疾病臨床協作試點,通過整合中西醫資源、優勢互補、協同攻關,探索中西醫結合防治疾病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到2022年形成并推廣50個左右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的有關要求,在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項目基礎上,我局組織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華醫學會制訂發布了52個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下一步,我局將持續推動《關于進一步加強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推動中西醫協同發展的意見》相關政策要求落實到位,實施綜合醫院中西醫協同發展能力提升行動,進一步加強綜合醫院中西醫結合工作。
七、關于加強中醫藥健康科普宣傳
一是構建多部門協同推動科普工作格局。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不斷提升中醫藥系統科普工作能力,豐富中醫藥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發揮中醫藥科普在促進公民科學素質和健康素養提高中的積極作用,2023年6月,我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醫藥科普工作的實施方案》,初步構建起行業參與、協同聯動的中醫藥科普工作新格局。
二是積極組織中醫藥科普宣傳活動。近年來,聯合多部門實施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行動,通過舉辦大型主題宣傳、健康文化知識大賽、科普巡講、進校園等活動,積極傳播中醫治未病理念,普及青少年預防近視、老年群體健康養生等科普知識,讓群眾了解常用中醫養生保健方法,促成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十三五”期間,各地累計舉辦各類中醫藥文化活動2.8萬余場。2022年,科普宣傳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端午艾草香 關注眼健康”校園中醫藥文化主題日活動,共吸引600余所中小學近20萬名學生參加。2022年新時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賽和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大賽共收到中醫藥科普作品4600余件。
三是做好中醫藥防疫科普宣傳。圍繞廣大群眾面對新冠病毒感染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采取新聞發布會、專家采訪、科普短視頻、科普圖文等多種形式,普及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知識和方法,指導群眾科學合理使用中醫藥。在實施“乙類乙管”后,我局綜合司會同有關單位組織編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中醫藥防治問答》,梳理總結了中醫藥干預、成人治療、兒童治療、康復等內容,并制作了系列配套新媒體產品,為群眾提供居家防護指南。
四是推進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建設。支持推動各省(區、市)按照《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建設指南》,在公立中醫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國醫堂)等,建設2萬余個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把科學、實用的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送到群眾身邊。
五是加強新媒體運用擴大傳播覆蓋面。持續加強局官方微信“中國中醫”的科普內容建設,工作日早間欄目固定推送科普圖文。2021年以來,“千名醫師講中醫”活動累計推出中醫藥科普微視頻900余個、科普文章1600余篇,開展線上直播27期,全平臺播放量超千萬。聯合共青團中央建設團團小課堂健康版塊,推出青少年中醫藥健康創意漫畫,篇均閱讀量10萬以上。與“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合作開設中醫藥欄目,會同中央媒體共同建設“中醫”頻道,指導各地中醫藥機構開通微信、微博賬號,發揮新媒體傳播便捷快速的優勢,傳播推廣中醫養生保健理念和技能。
六是制定中醫藥科普規范文本。“十三五”期間,發布《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健康教育中醫藥基本內容》,內容緊扣中醫藥特色,圍繞情志、起居、飲食、運動中醫養生四大基石,介紹了公民適宜掌握的中醫藥基本知識、理念、技能和方法,進一步規范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健康教育中醫藥內容。
七是加強中醫藥科普工作隊伍建設。持續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專家遴選培訓工作,現已建成2300余人的國家級、省級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專家隊伍,在深入基層開展中醫藥健康教育,講授傳播中醫藥養生保健方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八是開展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監測。2016年以來建立健全了全國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普及工作及中國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監測機制,每年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共同組織開展中國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調查工作,持續監測發布全國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普及工作情況及中國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我們積極推動素養監測規范化、制度化,2022年經過國家統計局審批,正式建立中國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調查制度,成為中醫藥專項調查制度。2021年我國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達到21.26%,實現穩步提升。
下一步,我局將繼續把中醫藥科普作為宣傳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務,著力推進以下工作。一是進一步豐富中醫藥科普宣傳活動。全力打造“千名醫師講中醫”科普品牌項目,融合線上線下渠道和平臺,組織動員中醫藥醫療、科研、教育等機構的專家,投身科普工作,為廣大群眾提供中醫藥科普信息服務。舉辦說醫解藥大賽,推出一批優秀中醫藥科普作品。在世界脊柱健康日前后面向中小學生普及中醫藥脊柱防護知識和方法,開展校園主題日活動。二是進一步規范中醫藥科普信息傳播。繼續推進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建設,擴大覆蓋面。加強對局主管出版單位指導,支持推出一批針對不同群體的中醫藥科普精品。根據媒體需求,積極推薦鼓勵具有專業資質的中醫藥專家參與中醫養生類節目的錄制。推動中醫醫療機構通過電子屏、海報、宣傳欄等經常性展示科普內容,開展健康講座等科普活動。三是進一步加強中醫藥科普保障機制。持續推進中醫藥科普新媒體平臺、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多方匯集資源和力量,構建中醫藥科普工作的良好格局。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23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