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杰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 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進一步壯大中醫藥領軍人才的建議。
我局高度重視中醫藥領軍人才培養工作,一是建立了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的周期性表彰制度,已評選表彰四屆120名國醫大師、二屆201名全國名中醫,營造了名醫輩出的良好氛圍,有效調動了廣大中醫藥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二是在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岐黃工程)中設置中醫藥領軍人才支持項目,遴選培養149名岐黃學者,支持其實行人才梯隊配套、科研條件配套、管理機制配套等特殊政策,培養造就一批中醫臨床大家和科技領軍人才。遴選組建15個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和20個傳承創新團隊,實行“揭榜掛帥”等立項機制,吸引匯聚行業內外相關學科優秀人才、團隊,開展中醫藥重點領域、關鍵問題聯合攻關,培養一批多學科交叉創新人才。建設321個中醫藥重點學科,推動學科領域內外的學術交流協作與資源共享,培養一批高層次學科帶頭人和學科梯隊。三是通過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評選表彰及岐黃工程的示范引領,各地評選表彰了5625名省級名中醫,推動浙江、河南、廣西、重慶、四川等省實施了省級人才培養專項,培養了一批省級中醫藥領軍人才。
二、關于進一步引導中醫藥人才下沉的建議。
為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工作,我局近年來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擴大基層人才供給。逐步擴大本科層次中醫專業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招生規模,2021年至今共下達中醫專業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招生計劃5034人。開展中醫館骨干人才培訓項目,2021年以來已培訓基層中醫館骨干人員1.6萬余人,2023年將培訓2萬人。建設1432個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通過師承教育的方式為縣鄉村醫療機構培養1萬余名繼承人,著力提升基層中醫藥人才服務能力。二是推動人才向基層流動。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人員配備,在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中積極招收中醫醫師,鼓勵退休中醫醫師和中醫專長醫師在基層執業。推廣“縣管鄉用”“鄉管村用”等人才管理模式,鼓勵縣域醫共體、醫聯體內人才柔性流動,形成上級醫院醫師定期到醫共體、醫聯體內基層醫療機構服務的長效機制。三是改善基層人才發展環境。支持各地完善基層中醫藥人才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機制,完善基層醫療機構績效工資總量調整機制,保障縣鄉醫務人員合理待遇。指導各地增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比例,各地可單獨設立基層職稱評審委員會或評審組,對基層一線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對本科及以上學歷、經中醫全科專業規范化培訓合格并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可直接參加中級職稱考試,考試通過的直接聘任中級職稱。
三、關于進一步加強中醫協同創新能力的培養。
近年來,為強化經典教學和推動中醫學術流派傳承方面,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在強化經典教學方面,我局會同教育部扎實推進中醫藥課程教材體系改革,主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提出的新要求增設中醫疫病相關課程,加快構建以傳統文化與經典課程為根基的課程體系,將《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等中醫藥經典課程列為本科及研究生中醫學專業必修課。2020年12月,教育部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教高〔2020〕6號,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進一步提出要建立以中醫藥課程為主線、先中后西的本科中醫藥類專業課程體系,強化學生中醫思維培養,提高中醫類專業經典課程比重,指導有關高校將中醫經典教育貫穿中醫學人才培養全過程。據調查,目前中醫學本科專業培養中,中醫類必修課平均課時量為1228學時,約占必修課總學時的44%,中醫經典課程平均課時量為268學時,約占總學時的10%。組織開展了5次全國中醫藥經典能力等級考試聯考,覆蓋了獨立設置的全部24所中醫藥院校,4萬余名學生參加了等級考試,引導學生“重經典、讀經典、用經典”。二是在加強中醫學術流派傳承方面,遴選支持建設了64家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并在國家中醫醫學中心設置標準中專門設置了中醫學術流派傳承模塊,推動深入挖掘中醫學術流派學術思想與特色優勢,培養了一批理論功底深厚、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強、診療技藝精湛、代表流派特色的中醫藥人才。
下一步,我局將周期性開展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評選表彰工作,深入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岐黃工程),持續推進岐黃學者培養、中醫藥創新團隊和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培養一批中醫藥領軍人才,并支持各地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加強本地區中醫藥領軍人才培養。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23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