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華等14位委員:
你們提出的《關于促進中醫體檢發展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統籌推進構建高效的中醫體檢基礎支撐體系
國家衛生健康委高度重視健康體檢工作。2009年,原衛生部制定印發《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衛醫政發〔2009〕77號),對健康體檢的執業條件和許可、執業規則、外出健康體檢、監督管理等提出明確要求。2018年印發《健康體檢中心基本標準(試行)》《健康體檢中心管理規范(試行)》,對獨立設置的健康體檢中心提出相應要求,逐步健全健康體檢管理制度。
二、關于加快完善中醫體檢理論、技術和標準體系
一是加快完善中醫藥理論研究。我局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現代化”重點專項,圍繞中醫原創理論創新、中醫藥現代傳承研究、中醫四診客觀化等問題開展研究,通過現代科學技術進一步深化中醫藥理論研究,進行科學闡釋,從多角度解釋健康與疾病發展規律,為中醫體檢理論、技術和標準體系建設奠定基礎。
二是加快推進中醫體檢、道地藥材等標準的研究制定工作。目前,已推動中華中醫藥學會等發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中醫治未病服務規范 中醫健康體檢服務規范》《中醫治未病服務規范 中醫健康管理云平臺系統建設規范》等3項團體標準,推動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中藥協會等發布道地藥材類184項團體標準。
三、關于積極支持中醫體檢儀器設備研發
一是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重點專項,針對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塵肺病等慢性病和傷殘等,研制了一批小型化、便捷式、智能化診斷儀器及核心部件,開發便攜式中醫健康數據采集設備,研發中醫智能氣血津液評估切診設備與穴位探測儀。截至2022年11月底,共取得新產品、新裝置數量達90余種,其中獲得醫療器械注冊證7種,已上市銷售1種。涉及數據采集(如穿戴式睡眠、步態、呼吸、心電、腹部生理信息等記錄儀)、中醫四診(如小型手持式舌診儀,醫用舌面一體儀,智能問診、聞診系統,便攜式智能化多測頭中醫脈診儀等)、治療(如中頻背部脊柱治療儀、激光治療儀,電動火針、梅花針,新型多功能針灸針及輔助進針器,智能恒溫無煙溫灸儀等)、康復(如肌電生物反饋儀、數字化腦電圖儀等)多個研發環節。
二是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重點專項,建立了國家層面的中醫藥大數據中心及健康智慧云平臺,集成中醫電子病歷、病案首頁、基層中醫館業務數據及中醫科研項目數據,建立國家中醫藥大數據資源庫及共享利用的技術平臺,為中醫藥現代化提供數據服務;創建集“知識存儲一融合一創新”功能于一體的“中藥智慧云”信息平臺等。
三是實施中醫館健康信息平臺建設,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集成研發了平臺軟件,包含辨證論治、中醫藥知識庫等功能模塊,為基層中醫館醫務人員提供輔助診療、知識查詢等服務,目前已接入1.65萬家中醫館。
四、關于大力培養素質優良的中醫體檢人才隊伍
我局持續推進中醫體檢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實施了一批中醫藥創新團隊及人才支持項目,支持中醫治未病傳承創新團隊建設,促進中醫藥在體檢方面的研究、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建設一批治未病相關專業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及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鼓勵支持優秀人才進入工作室學習。實施國家級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十四五”以來共立項100余項中醫治未病相關學習班。
五、關于全面加強中醫體檢的宣傳與推廣
一是聯合多部門實施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行動,通過舉辦大型主題宣傳、健康文化知識大賽、科普巡講、進校園等活動,加強新媒體運用,擴大傳播覆蓋面,做好包括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健康知識和中醫體檢知識在內的中醫藥科普宣傳工作。2023年6月,我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醫藥科普工作的實施方案》,初步構建起行業參與、協同聯動的中醫藥科普工作新格局。
二是推動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藥項目實施,指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65歲以上老年人、0~36個月兒童提供包括中醫體質信息采集、中醫體質辨識、中醫保健指導在內的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作用。截至2021年底,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和0~36個月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率分別為67.50%、76.95%。
下一步,我局將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進一步研究完善中醫體檢相關規定;加強中醫體檢和道地藥材相關標準的研究制定,強化標準的推廣應用;持續開展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及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為中醫體檢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繼續實施國家級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中醫治未病傳承創新團隊建設等措施,進一步促進中醫體檢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持續推動實施“一老一小”中醫藥健康管理項目,積極做好基層中醫體檢相關工作;進一步豐富中醫科普宣傳活動、規范中醫藥科普信息傳播、加強科普保障機制建設,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中醫體檢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23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