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明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定西道地中藥材資源保護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依托隴西藥圃園,建設當歸、黨參、黃芪等道地大宗中藥材良種選育基地”的建議
我局依托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支持甘肅省86個縣開展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摸清了甘肅中藥資源本底。在隴西縣建設了紅芪、黨參、柴胡等國家基本藥物所需中藥材種子種苗基地,從源頭提升中藥材品質,提高中藥材質量。在甘肅設立省級中藥民族藥原料質量監測技術服務中心,并在隴西縣設立動態監測站,形成實時掌握藥材的產量、流通量、價格和質量等變化趨勢的長效機制,提升中藥民族藥產業信息化水平和服務能力。目前甘肅種質資源圃200余畝,保存藥用植物162種,種子種苗繁育基地5000余畝,普查野生藥用植物資源3135種、栽培資源129種。2019-2022年,通過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經費600萬元,開展“道地藥材生態種植及質量保障”等項目,支持甘肅省開展中藥材示范基地建設和“定制藥園”建設,分別在隴西縣、岷縣、宕昌、文縣、康縣、漳縣等道地藥材主產縣區建成了6個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開展藥材良種繁育、規范化種植、產地初加工技術等培訓。
農業農村部通過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強對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建設的支持,2019年,認定甘肅隴西縣等8個第二批中藥材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并納入“十四五”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規劃。
國家林草局高度重視種植資源保護,公布了以藥用植物為保存對象的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1處,收集保存藥用植物600余種,其他國家林木種質資源異地庫還保存有枸杞、杜仲、五味子、土沉香、降香、石斛等藥用植物。此外,國家林草局已布局建設4處國家林草種質資源設施保存分庫,山東分庫、新疆分庫已投入使用,收集保存包括藥用植物在內的各類林草種質資源1萬余份,加大對珍稀瀕危、特有資源和特色地方品種收集力度,逐步實現應收盡收、應保盡保。
下一步,我局將會同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等部委繼續加大支持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建設力度,優化培育品種,提升中藥特色種業的發展潛力。
二、關于“將定西白條黨參(桔梗科)列入《國家重點野生植物保護名錄》,將當歸(傘形科)、黃芪(豆科)提高為二級保護品種”的建議
2018年,國家林草局聯合農業農村部啟動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以下簡稱《名錄》)修訂工作。通過廣泛收集資源數據,在原《名錄》和20多年我國野生植物資源研究及保護成果的基礎上,經各領域專家反復研究討論,兩部門多次聯合召開研討和論證會,形成最終《名錄》調整方案,《名錄》選列物種有四條標準:一是數量極少、分布范圍極窄的瀕危種;二是具有重要經濟、科研、文化價值的瀕危種和稀有種;三是重要作物的野生種群和有遺傳價值的近緣種;四是有重要經濟價值,因過度開發利用,資源急劇減少的種。《名錄》出臺有利于拯救瀕危野生植物,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是中國積極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經國務院批準,于2021年9月發布施行。調整后的《名錄》收錄物種達455種和40類,共1200多種,已將人參屬、甘草、斑子麻黃、傘形科的明黨參、川明參、北沙參等多種藥用野生植物納入《名錄》,以強化野生資源保護。
下一步,國家林業和草原、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將依法依規切實做好新調整《名錄》的各項實施工作,完善野生植物保護制度建設。抓緊推進《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修訂工作,依照《名錄》所列物種的自然分布區落實地方政府責任,確保其種群及生境安全,全面依法依規加強野生植物保護管理工作。
三、關于“將定西列入國家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區),將野生當歸、野生黨參列入中藥材類保護點”的建議
國家林草局依托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使我國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得以有效保護,野生植物得以在此繁衍生息。同時,在自然保護地外建立近500個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小區),有效彌補保護空缺。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重點圍繞《“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設定的目標任務,持續強化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十四五”期間,將在自然保護地外再建立300個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小區),屆時會考慮把亟需保護的瀕危藥用野生植物納入其中。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22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