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濤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疏通堵點打通痛點促進中醫藥良性發展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理順中醫藥管理機制的建議
(一)在加強中醫醫療機構管理方面。一是我局陸續出臺了相關文件,包括中醫醫院科室名稱、人員配備、中醫病歷書寫、處方書寫、科室建設與管理、中醫診療方案和臨床路徑、藥事管理、護理管理、“治未病”服務、文化建設等,規范中醫醫院建設和管理,在人員配備中對中醫藥人員比例、管理人員、科室負責人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引導中醫醫院保持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促進中醫醫療機構因病施治、規范診療、合理用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二是通過中醫醫院評審及持續改進活動、大型中醫醫院巡查等,探索建立中醫醫院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的長效機制,其中將中醫醫院人員配備、中藥飲片使用情況、中醫非藥物療法應用、中醫治療率、中醫辨證論治準確率等反映中醫藥特色優勢的指標作為重點指標提出,并賦予較大權重,通過中醫醫院評審評價,促進中醫醫院突出特色、提高療效、促進發展、深化改革、加強管理。三是在公立中醫醫院績效考核工作中以突出中醫內涵、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為指導思想,制定公立中醫醫院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將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占執業醫師總數的比例、門診中藥處方比例、門診散裝中藥飲片和小包裝中藥飲片處方比例、門診患者中藥飲片使用率、出院患者中藥飲片使用率、門診患者使用中醫非藥物療法比例、出院患者使用中醫非藥物療法比例以及以中醫為主的出院患者比例等體現中醫藥特色服務的指標納入績效考核指標,持續推動中醫醫院強化以中醫為主的辦院方向和服務功能。四是圍繞中醫治療具有優勢的病種,制定了406個中醫診療方案和臨床路徑并推廣應用,促進中醫醫療機構因病施治、規范診療。
國家衛生健康委推進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加強中醫藥診療力量。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將“中醫科科室資源配置”和“中醫診療治療保障與持續改進”納入《三級醫院評審標準》,明確要求西醫院重視專科協同和中西醫共同發展,將中醫納入臨床專科服務能力建設和以患者為中心、以疾病為鏈條的多學科診療模式。近年來,在制定相關診療管理制度、規范性文件時,均注重兼顧中醫藥管理要求,共同研究、聯合印發醫聯體建設、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臨床路徑管理、抗菌藥物管理等規范性文件,共同部署實施。
(二)在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方面。一是加強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十三五”期間,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開展了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縣級醫院(含中醫醫院)建設項目,極大改善了中醫醫院基礎設施條件。截至2020年底,全國76.74%的縣級區域設置了公立縣級中醫類醫院;87.43%的縣級綜合醫院和63.97%的縣級婦幼健康服務機構設有中醫科,82.53%的縣級綜合醫院和52.82%的縣級婦幼健康服務機構設有中藥房。備案中醫診所2.1萬多個,中醫類門診部、診所達6.3萬個。85.38%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80.14%的鄉鎮衛生院設置了中醫館,中醫館總數達3.63萬多個。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主體,縣級中醫醫院為龍頭,縣級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等非中醫類醫療機構中醫藥科室為骨干,中醫門診部、診所為補充的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二是加強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目前已建立基層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省級基地32個,縣級基地1820多個,并依托基地加強對基層衛生技術人員適宜技術推廣培訓。2020年,能夠提供6類以上中醫藥技術方法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占同類機構總數的比例分別為86%、81%,能夠提供4類以上中醫藥技術方法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占同類機構總數的比例分別為71%、46%。
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我局于2018年9月發布《關于發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的通知》,對提升中醫藥和康復服務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要加強中醫科、中藥房建設,按照要求開展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國醫堂)建設,突出中醫藥文化特色。《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評價指南(2019年版)》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評價指南(2019年版)》均對中醫診室設置、中醫師、中醫診療、中醫藥服務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2020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于全面推進社區醫院建設工作的通知》,提出提高中醫藥服務和醫療康復能力,推廣中醫藥綜合服務模式,廣泛推廣和運用中醫藥適宜技術,為群眾提供中醫特色服務。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的《關于做好2021年“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強中西醫協同,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在基層機構逐步推廣“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強化中醫醫師配備,打造中西醫結合團隊,開展中西醫聯合診療,打造中西醫結合“旗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加強中醫科、中藥房建設,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達到基本標準和推薦標準的機構均能規范提供以上6類中醫藥技術服務。
下一步,我局將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繼續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中醫藥工作的決策部署,建立更加完善的中醫醫療機構評審評價體系,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貫徹落實好加強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推動中西醫協同發展的意見,進一步促進中西醫結合工作;不斷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
二、關于健全中醫藥醫保政策的建議
(一)健全中醫藥醫保政策方面。在完善各項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的過程中,我局積極配合國家醫保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有關醫保支持中醫藥發展的規定。國家在制定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時,堅持“中西藥并重”的基本原則。國家層面采取排除法進行管理,明確了基本醫保不予支付或部分支付的診療項目范圍。此外,考慮予以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的診療項目應滿足治療性、臨床診療必需、安全有效、費用適宜且由具有資格的醫療機構執行等條件。在此基礎上,診療服務項目是否納入醫保由各省綜合考慮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基金承受能力、臨床需求和項目執行醫療機構等因素確定。從地方實際情況看,絕大多數統籌地區已將治療性的推拿、針灸、正骨等主要的中醫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我局正在開展臨床優勢的中醫病種、適宜技術和中藥品種的篩選工作,已經積極組織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加快篩選工作進度,目前已經初步遴選30種臨床優勢病種。下一步循證醫學中心將組織向中華中醫藥學會和中華醫學會進一步廣泛論證,征求行業專家意見,爭取盡快發布第一批病種,為中醫按病種付費提供科研依據。
(二)在醫療服務價格調整方面。國家醫保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關于做好當前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建立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優化選擇調價學科和項目,支持中醫傳承創新發展,提高中醫類等體現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今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方案》,再次強調要充分考慮中醫醫療服務特點,支持中醫傳承發展。國家醫保局將對患者廣泛接受、特色優勢突出、體現勞務價值、應用歷史悠久的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指導各地重點關注、科學調整。我局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統一組織部署下,正在加緊研究制定《全國醫療服務項目技術規范》中醫項目相關工作,進一步規范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名稱與服務內容,規范中醫醫療服務行為,為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定價調價提供參考基礎。目前中醫項目組已基本形成初稿。
(三)在醫保基金監管工作方面。《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條例》于2021年5月1日正式實施。國家醫保局持續健全基金監管制度體系,針對中醫治療的特點,研究制定與之相統的監管制度,逐步規范中醫藥服務行為,以有力維護醫保基金安全,切實保障群眾醫保權益。
下一步,我局將積極配合國家醫保局,進一步研究完善對中醫藥的扶持與促進政策,完善醫保目錄調整機制,共同營造支持中醫藥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三、關于優化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建議
(一)在中小學生的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工作方面。教育部修訂印發了《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歷史、生物學、體育與健康等學科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融入中醫藥文化教育內容。2016年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還會同多部委啟動了“中醫中藥中國行——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行動”,將“中醫藥文化進校園”作為重要內容加以部署推動,鼓勵各地各校結合實際,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開設中醫藥相關的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將中醫藥知識普及與基礎教育拓展性課程有機銜接。同時,支持引導各地各校,編寫出版了《中小學生中醫藥科普讀物》《中醫藥與健康》《中醫藥文化》等一批高質量的中醫藥文化課程教材,充分調動廣大青少年學習中醫藥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在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方面。一是出臺相關政策。聯合教育部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14條改革措施,推動和保障中醫藥教育改革發展。二是推動中醫藥院校提升辦學能力。省局或省部局共建中醫藥院校20所,推動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支持中醫藥院校改革發展。22所中醫藥院校開展中醫學專業“5+3”一體化招生,6所中醫藥院校開展中醫學9年制招生,6所中醫藥院校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三是深化中醫藥院校教育改革。會同教育部實施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及其2.0,開展中醫學教育改革項目82個,加強中醫藥類一流學科、一流專業建設。新增中醫養生學、中醫康復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4個本科專業,指導中醫藥院校培養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中醫藥人才。四是推進中醫藥畢業后教育體系建設。會同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施辦法、培訓標準,確定268個中醫規培基地,支持建設30個中醫規培重點專業基地,累計招收培訓12.9萬名中醫住院醫師(含1.3萬名中醫全科醫生),促進中醫專業醫學生向合格醫生轉變。五是促進中醫藥師承教育。印發《關于深化中醫藥師承教育的指導意見》,持續推進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遴選973名指導老師和1946名繼承人。建設1482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基本構建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有機結合,貫穿中醫藥人才發展全過程的中醫藥師承教育體系。六是強化中醫經典引領作用。面向中醫藥類專業學生開展中醫藥經典能力等級考試試點、兩屆《黃帝內經》知識大賽等,促進中醫藥院校營造背經典、學經典、用經典的良好氛圍。加大中醫醫師資格考試、職稱考試中醫經典內容考核比重,在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培養中專門設置中醫經典學用與考核模塊,提升經典學習運用能力。
(三)在強化基層醫生培訓培養和財政支持工作方面。建設1102個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培養縣鄉村中醫臨床技術骨干6600余名。開展基層衛生技術人員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培訓,累計培訓18萬人。同時,通過訂單培養、定向招錄、返聘、中醫藥人員引進“綠色通道”、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注冊等,加強基層中醫藥隊伍建設,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下一步,我局將會同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推動《實施意見》落實,多措并舉進一步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工作,健全完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推動中醫藥課程體系改革,探索招生方式改革,支持中醫藥院校加強對中醫藥傳統文化功底深厚、熱愛中醫的優秀學生的選拔培養,提高中醫學類專業生源質量。落實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相關傾斜、優惠政策,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水平。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21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