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明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建立中藥材戰略性種植與儲備制度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深入開展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
自2011年開展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以來,已在全國31個省2000余個縣開展中藥資源調查,匯總到全國近1.3萬多種野生藥用資源的種類、分布信息,總記錄數2000萬條,基于100多萬個樣方的調查數據;收集到藥材樣品、臘葉標本、種質資源36萬余份。此外,已初步建成了由1個中心平臺、28個省級中心、65個監測站組成的中藥資源動態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在全國建成28個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和2個中藥材種質資源庫,基本摸清了調查區域的中藥資源本底情況。
二、推進道地藥材生產基地規范化建設
我局積極配合農業農村部編制并發布《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年)》,引導各地根據各自優勢,有序生產和規范化種植適宜藥材。同時,積極推進道地藥材目錄制定工作,從科學角度出發,深化道地藥材品種、基原、產區等相關研究,統籌推進道地藥材目錄制定、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等工作,為各地制定中藥材生產規劃提供指導和遵循。
三、積極完善藥食同源品種目錄
2014年11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目錄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在之前被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的86種藥食同源目錄基礎上,新增15種藥食同源品種。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關于對黨參等9種物質開展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對黨參、肉蓯蓉、鐵皮石斛、西洋參、黃芪、靈芝、山茱萸、天麻、杜仲葉9種物質開展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生產經營試點工作,后續將繼續研究將上述物質納入食藥物質目錄管理的可行性。
四、弘揚優秀中醫藥文化,面向社會普及中醫藥知識
近年來,我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對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推廣主要做了以下幾點工作:一是從2012年開始,我局先后編制了中醫藥文化建設“十二五”規劃和“十三五”規劃,深入剖析中醫藥文化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明確不同時期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重點項目,切實加強組織保障,統籌推動規劃實施落地。二是建立多部委協作機制,打造全國聯動的中醫藥文化傳播品牌項目。2007年,我局聯合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中宣部有關部門、發改委、教育部等二十余家部委單位,成立了中醫中藥中國行組委會。十余年來,組委會各成員單位群策群力,從城市大型現場公益活動,到“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再到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行動,將“中醫中藥中國行”打造成為國家級中醫藥文化宣傳的靚麗名片。“十三五”期間,各地舉辦中醫中藥中國行大型廣場宣傳活動2.8萬余場,發放資料2279萬份,受益人數達1882萬人次。悅讀中醫、中醫藥健康文化精品遴選、文創設計大賽等也吸引社會各界中醫藥愛好者參與。三是研究挖掘中醫藥文化核心要義,努力打造中醫藥文化精品。我局開展了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凝練、中醫藥文化“雙創”等課題研究,從中醫藥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中挖掘內涵精髓;指導中醫藥文化紀錄片《本草中國》的制作;加強了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及保護工作。目前,中醫針灸、藏醫藥浴法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27個傳統醫藥類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四是建設中醫藥文化傳播陣地,不斷豐富中醫藥文化服務供給。我局已指導建設遴選81家國家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收藏中醫藥文化相關展品8萬余件,總展覽面積近45萬平方米,各基地經常性面向社會開展各類中醫藥文化活動,年接待總量超千萬人次,同時面向青少年群體主推“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編寫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系列讀本和青少年中醫藥健康知識創意漫畫,支持建設校園中醫藥文化角,促進青少年提升對以中醫藥文化的了解和認知。指導中醫藥機構加強文化建設工作,編制《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指南》《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建設指南》,推動中醫藥文化深入群眾身邊。五是注重隊伍建設,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播的人才支撐。2010年我局啟動了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專家隊伍建設工作。截至目前已經遴選了七批次230名國家級巡講專家,主要職責是參與公益性巡講活動、培訓所在地區中醫藥文化巡講人才、創作中醫藥文化科普作品。近年來,我局一方面加強巡講專家培訓,幫助他們提升從事科普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續組織巡講專家深入基層普及中醫藥健康知識和方法,2019年我局聯合全國婦聯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在全國10個城市開展了50場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活動。下一步,我局將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相關要求,會同相關部委,繼續大力弘揚傳播中醫藥文化。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20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