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指導各地應用中醫藥開展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相關專家在總結各地手足口病中醫藥治療經驗的" />
國中醫藥辦發〔2009〕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中醫藥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為指導各地應用中醫藥開展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相關專家在總結各地手足口病中醫藥治療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中醫藥防治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指南(2009年版)》。現印發給你們,提供醫療機構在臨床工作中參考。
二○○九年四月一日
中醫藥防治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指南(2009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多見于嬰幼兒,歷年均有發生,中醫藥在臨床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參照衛生部頒布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08年版)》,在總結中醫藥治療手足口病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今年部分地區患者的臨床特點及中醫藥的使用情況,特制定本指南。 一、證治方案 手足口病屬于中醫“溫病”范疇,濕熱疫毒經口鼻而入,發于手足,上熏口咽,外透肌膚,發為皰疹,并見發熱、倦怠、惡心、便秘等癥狀;或邪毒內陷,出現高熱、抖動、肢體痿軟,甚則發生喘、脫,危及生命。 嬰幼兒系稚陰稚陽之體,感受疫毒后,病情變化迅速,宜早發現,早治療,防變證。 (一)普通型 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紅暈,伴咽痛、流涎,倦怠,納差,大便多秘結,舌淡紅或紅,苔膩,脈數,指紋紅紫。治法:清熱解毒,化濕透邪。 參考處方:金銀花、野菊花、黃連、生石膏(先下)、知母、紫草、白茅根、青蒿、藿香、生甘草,藥物用量根據患兒年齡、體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灌腸、直腸點滴。 加減: 1.高熱、抖動、易驚加羚羊角粉沖服; 2.便秘加生大黃; 3.咽喉痛加元參、板藍根; 4.咳嗽加杏仁、炙杷葉。 中成藥:藍芩口服液、小兒豉翹顆粒、清開靈口服液、黃梔花口服液、金蓮泡騰片,也可選用炎琥寧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等。 (二)重型 1.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熱不退,汗少,疹出不暢,嗜睡易驚,嘔吐,肌肉瞤動,或見肢體痿軟、無力,甚則昏睡等,舌紅,苔厚膩,脈細數,指紋紫暗。 治法:清熱祛風。 參考處方:生石膏、生大黃、梔子、滑石(包煎)、寒水石、桂枝、生龍骨、生牡蠣、赤石脂、廣地龍、全蝎、羚羊角粉(沖服),藥物用量根據患兒年齡、體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可灌腸、直腸滴注。 中成藥:紫雪丹或新雪丹等,也可選用炎琥寧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等。 2.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喘促,面色蒼白晦暗,口唇紫紺,四肢厥逆、冷汗出,或口吐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舌質紫暗,脈細數或遲緩,或脈微欲絕。 治法:回陽救逆 參考處方:人參、炮附子、山萸肉、煅龍骨、煅牡蠣,藥物用量根據患兒年齡、體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濃煎鼻飼或直腸滴注。 重癥患兒發病急,傳變快,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有針對性地加強中西醫結合救治工作。 (三)中醫藥外治法 口咽部皰疹:可選用西瓜霜、雙料喉風散、冰硼散等,蜜調外涂敷用,1日2—3次。 二、預防及生活調護 (一)預防 本病流行期間,嬰幼兒應注意勤洗手,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居處宜多通風,勤曬衣被;家長也應注意個人衛生。 可使用以下方藥: 1.白菊花6克 生甘草3克 生山楂10克 以沸水200毫升浸泡后加冰糖適量頻飲。適用于素有內熱的小兒。 2.生薏米10克 扁豆10克 加冰糖適量,煮粥調服。適用于素有脾胃虛弱的小兒。 上述兩方劑量適用于3—5歲小兒,應當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二)生活調護 患兒飲食宜清淡,宜服用梨汁、蘋果汁、西瓜汁、荸薺汁等,不宜食用辛辣食物,不宜食用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