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科學的方法來闡述中醫取得臨床療效的機制。這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命題,也是我們今后科研工作的方向。”全國政協委員 、中日友好醫院中醫部主任張洪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下一步,我們應當與時具進傳承發展好中醫藥,建立一套既符合中醫特點、又符合科學標準的療效評價體系,促進中西醫結合提高臨床效果。
作為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分會主任委員,自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暴發,張洪春委員一直通過各種方式參與中醫藥抗疫,并積極組織多次學術交流會議邀請親赴一線的專家分享抗疫經驗。石家莊疫情發生后,張洪春委員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派出的援冀醫療專家再次“上戰場”。結合自己抗疫的經歷,他認為,中國的“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重”抗疫經驗已經較為成熟,應該在全國推廣。
張洪春委員表示,中醫藥除了在慢病比如說慢阻肺、高血壓、糖尿病的防控上有一定的優勢,在急癥、特別是突發的應急公共衛生實踐中也有很好的用武之地。中醫藥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中醫和西醫就應當相互尊重,共同探討并形成對廣大人民群眾、廣大患者最佳的診療方案,使每個患者都能夠有最佳的治療措施。
在張洪春委員看來,振興中醫藥,傳承是根本。“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遵循中醫藥自然規律,創新評價中醫中藥臨床療效的手段和方法。”他說,目前采取的評價中醫臨床療效的方法,是以西醫的疾病評價方法作為主要手段,建議建立符合中醫自身發展規律的、適合中醫癥候的療效標準,進一步推動中醫藥發展。
“中西醫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全民健康。要發揚中醫藥在我國衛生醫療事業中的獨特優勢,推動中醫藥創新,與現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張洪春委員對未來充滿期待,“現在是中醫藥發展的歷史最好時期,無論是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是國家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扛得起責任,為中藥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