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中醫藥領域醫教研工作30年,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廣東省委副主委、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盧傳堅計劃提交多條關于“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提案。她認為,當前中醫藥行業進入艱難的轉型期,基礎和臨床研究方法相對滯后,企業研發積極性不高。日前,國辦發布《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共七大方面28條舉措,以支持中醫藥特色發展,她建議以此為契機,深化醫藥體制改革,推動中醫藥產業快速發展,提高中醫藥研究經費投入占比,加快推進源于臨床的中醫藥重大科技項目成果轉化,激發臨床一線中醫藥的創新活力。

全國政協委員盧傳堅。南都記者蔣臻 實習生周芷晴攝
企業投入和研發中藥新藥積極性不高
盧傳堅指出,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在抗疫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中醫藥產業迎來了發展機遇,但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她表示,目前中醫藥行業進入艱難的轉型期。“大家都說回歸臨床價值,那臨床價值如何評估?”盧傳堅指出,中成藥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方法相對滯后, 如果產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可靠的科學數據證明,就會導致臨床對中成藥的接受和使用程度低,難以進入臨床診療指南,不利于市場的拓展、形成。
盧傳堅在調研時,和業內多位負責研發、科技創新的人士座談,大家普遍認為“控費和招采新政策改變著市場格局和模式,制約了企業投資研發新產品積極性”的問題。
“企業的積極性不可忽視,中藥新藥的研發時間長、投入多,企業講求回報,研發新藥需要考慮未來能不能進入國家醫保藥物目錄,能不能進入醫院(使用),但是現在的政策環境讓他們顧慮多多。”盧傳堅表示,企業研發中藥新藥時,需要在質量控制方面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及科技成本,中成藥的成本有相當大一部分比重源于對藥物質量的把控。而目前企業普遍表示中成藥定價偏低,難以支撐高質量的研發、生產流程。
鼓勵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中藥研發
盧傳堅建議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支持已上市中藥產品再評價以提升療效證據級別,同時建立未通過再評價產品的退出機制。同時,建議調整醫保政策,擴大已通過再評價中藥產品的臨床使用,為其進入醫保目錄、進入醫院使用提供保障;建議完善中藥注冊分類和申報要求,推動中藥新藥快速審評審批。
“廣東一直都有中醫藥發展的良好土壤,很多人都樂于接受中醫服務。有了服務量,科研方面的條件就得天獨厚。”盧傳堅建議鼓勵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中藥研發,增強中醫藥的原始創新能力。
她介紹,廣東省目前已有二十個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其中唯一一個中醫藥的聯合實驗室由廣東省中醫院聯合澳門科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和悅康藥業共建。“現在,實驗室形成了一支理論創新、臨床評價、基礎研究、新藥研發和產業轉化相結合的多學科交叉人才隊伍。”她說。
此外,盧傳堅還建議加大對中醫藥產業的投資力度,加強融資渠道支持,提高資本市場對中藥創新認可度。盧傳堅認為,應鼓勵社會資本發起設立中醫藥產業投資基金,加大對中醫藥產業的長期投資力度,提高中醫藥創新資金支持,支持中醫藥特色發展。
建議提高中醫藥研究經費投入占比
2021年1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國辦發〔2021〕3號,文件針對中醫藥仍然一定程度存在高質量供給不夠、人才總量不足、創新體系不完善、發展特色不突出等問題,提出28條措施,以發揮中醫藥特色和比較優勢,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
盧傳堅表示,國家出臺28條措施,為中醫藥在新的歷史時期更好發揮特色優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她提出以貫徹落實28條措施為契機,助推中醫藥跨越式發展。
盧傳堅建議建立“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她認為,中醫藥部分問題無法得到及時解決,是因為涉及到不同的部委,“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能讓多個部委“坐在一起”,及時溝通協調,加快各項任務落實并取得成效。
“我也希望能通過28條措施,加強中醫藥發展的條件建設。”盧傳堅建議,在醫療衛生戰略布局中把中醫藥放到與西醫藥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在資源配置方面得到體現,確保中醫藥財政經費投入到位。
在國家科研創新體系中,盧傳堅建議提高中醫藥研究經費投入占比。她指出,應貫徹《中醫藥法》提出的“推動中醫藥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戰略部署,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增加中醫藥專項數量和資助力度;在科研平臺建設推動中醫藥類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
“28條措施,每一條都是干貨,如果都能夠落實,中醫藥肯定會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盧傳堅建議盡快出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和指導原則,推進28條措施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