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獨特的理論和應用方式決定了中藥質量標準的建立與評價的特殊性。”3月7日,對于中藥企業新時期實現創新發展的機遇,記者連線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羚銳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熊維政。

此次兩會上,熊維政提交了多項建議,“建立符合傳統中醫藥特色的質量標準體系,促進中藥產業發展”是其中之一。
熊維政告訴記者,中藥外用藥品如傳統中藥膏藥,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其應用中的輔料大多無藥物標準,但在國外早已廣泛應用(如合成橡膠、熱可塑橡膠等)。按我國現行法規要求,如改變基質輔料需要進行臨床試驗,而進行臨床試驗投入大、周期長,不利于中藥生產企業技術創新。在產品開發和質量控制等方面建立符合中醫藥特色的質量評價體系,如對中藥外用制劑基質輔料免做臨床研究,對基質輔料實行備案制,并借鑒國外經驗增加外用制劑所需輔料納入藥典的數量等,將會釋放企業的自主創新力。
此外,熊維政認為,國家將中藥產業化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但中藥資源商品化的程度仍然相對緩慢,中藥的市場份額占比一直處在20%-30%左右,其中,基本藥物和醫保目錄的中藥品種過少。他希望國家加大力度支持中藥產品特別是中藥保護品種進入國家基本藥物和醫保目錄,加快中藥產業化、商品化進程。并提出“加強市場監管,保障經典廉價藥品的市場有效供給”的建議,以改善廉價經典藥品“跟風申報或扎堆生產”,而罕見病、市場需求量小的急需藥品企業不愿意申報生產的現狀。
對于《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落地實施,熊維政充滿期待。他希望通過實施中醫藥產學研醫政聯合攻關工程,制定鼓勵政策,激發產學研各方積極性,開展經典名方和臨床驗方的開發和研究,使其轉化為市場化產品,一方面可以為老百姓提供療效好的藥品,同時符合國家對中醫藥的傳承和創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