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專訪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高永文 “把脈”疫后大灣區醫療發展
中新社香港2月27日電 題:專訪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高永文 “把脈”疫后大灣區醫療發展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卸下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一職,高永文于2018年出任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從那時起,他所關注的議題大多圍繞粵港澳大灣區醫療發展,以及為香港在其中找到合適位置。
又一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疫情陰霾未散。高永文拿著一疊剛影印好的文件走進辦公室,接受中新社專訪。文件上寫有他的兩會新提案,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加粗標出的是三個主要建議。這一回,他從疫情里獲取了些新啟發,看到了疫后大灣區醫療發展的另一些可能性。
香港疫情在農歷新年假期后趨向平靜,高低徘徊的確診數字警告潛在的反復風險仍存在。“對于用疫苗幫助香港更有效控制疫情,將會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關注的重點。”高永文預計,有委員或會建議中央批準其他兩款國產疫苗供港等。
過去多年在特區政府及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工作的經歷,令高永文更易透視疫情背后醫療體系所蒙受的沖擊。有時沖擊亦是契機,可反思制度,“在這時我們可以看到,公共醫療體系在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的角色非常重要。”這是疫情得以在內地和香港相對受控的關鍵所在。與之相反,美國抗疫實例則足以佐證,私營為主的醫療體系很難配合國家疫情控制策略。
“但如果只有公營醫療服務,沒有強有力或有質量的私營醫療系統,則又欠缺平衡。”當公立醫院全力投入抗疫,或會暫停非緊急服務,而慢性病或輕癥患者,考慮到公立醫院接收大量確診病人、實施嚴格感染控制措施,也會因此卻步。公私營醫療體系并駕齊驅、相輔相成,高永文相信,香港已為大灣區率先作出示范。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9年5月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推動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范發展,增加醫療服務供給、促進民生改善。高永文認為,這可見國家相關政策已出臺,大灣區內民營醫療機構數目亦不少,但民眾就醫習慣卻一時難改變,氣氛尚未形成,“大部分人還是習慣到三甲醫院掛號,找名醫看診,包括專科,甚至是普通疾病。”除此之外,私營醫療爭取醫療保險覆蓋難,商業醫療保險發展又滯后,雙雙拖慢了大灣區內地城市私營醫療發展步伐。
因此,建議中央政府出臺相應措施鼓勵、推動商業醫療保險發展,便是高永文的第一項提案。
至于其余兩項提議,則與大灣區內中醫發展有關。高永文將中西醫結合而成的醫療力量,形容為“抗擊疫情非常重要的一環”。
內地經驗可見,在疫情暴發早期的湖北,乃至近期的河北,中醫治療都起到相應作用,“一些醫學報告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特別在可減低使用藥效較強的西藥方面,成效明顯,也可減低確診病人由輕癥轉重癥的機會。”高永文說。
在香港,醫管局也為在亞洲國際博覽館社區治療設施留醫的病人提供免費中醫診療服務。
事實上,中醫投入抗疫,早在2003年SARS疫情期間已有實踐。高永文記得,其時廣東省中醫院曾派2名中醫專家來港支援,“他們跟香港西醫一起,到公立醫院ICU去診治SARS重癥病人。”隨后醫療報告指出,中醫結合療法有效減少使用激素的劑量,這意味著,病人出現副作用的機會也相應減少。
當近年國家致力于推動中醫國際化、現代化,香港是時候憑藉自身優勢,對這一目標有所貢獻。“香港教育模式、語言跟世界接軌,可透過創新方法、資訊科技平臺等舉辦中醫研討會、培訓課程。”這給予高永文信心,若在香港設中醫藥人才培訓中心,將更具吸引力。
中藥材又是中醫發展的另一環,“全球中藥原材料供應大部分來自內地。”藥材生產鏈存在不少問題,包括農業制作、運輸儲存、質量控制等是否符合國際標準。高永文從問題中看到機遇,衛生署早前成立政府中藥檢測中心,在這一方面已有基礎。他建議,“那可以在香港設立一站式中藥材采購平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成立物流中心,兩者配合。”從而在質量檢測方面加以把關,增強各國采購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