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彰顯了特色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此次疫情防控的一大亮點。當前,疫情進入全球性的大流行期,中國在疫情防控中的中醫藥做法與經驗,能為世界各國提供什么借鑒?23日,國務院新聞辦在武漢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中醫藥在防治新冠肺炎中的作用,并向世界分享中國經驗。
雖無特效藥但中醫有“有效方案”
在這次疫情防控中,中醫藥深度參與了救治工作。中央指導組成員、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局黨組書記余艷紅介紹,輕癥治療和恢復期治療中醫藥早期介入,重癥、危重癥實行中西醫結合,制定了相應的治療規范和技術方案。而且,篩選出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凈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等有明顯療效的“三藥三方”。
中醫藥戰疫,效果如何?余艷紅提供了一組數據: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醫藥,占91.5%。臨床療效觀察顯示,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了90%以上。中醫藥能夠有效緩解癥狀,減少輕型、普通型向重型發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進恢復期人群機體康復。
“我們雖然沒有特效藥,但是中醫有有效方案。”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已來武漢將近兩個月,他有一些心得和經驗與國際同行分享:
第一個經驗是對“發熱、留觀、疑似、密接”人員堅決隔離,并服用中藥湯劑和中成藥,阻止疫情蔓延。第二個經驗是在方艙醫院進行中醫綜合治療,除服用湯劑或者中成藥外,還有按摩、刮痧、貼敷等綜合治療手段,顯著降低輕癥轉為重癥的比例。第三個經驗是對重癥患者實行中西醫結合治療,西醫為主,中醫配合。第四個經驗是在病人出院后的康復階段,采取中西醫結合辦法,做一些呼吸鍛煉,同時配合中醫藥針灸、按摩等綜合療法,對臟器損傷的保護、對免疫功能的修復都有積極作用。
用循證醫學方法評價中藥療效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邱海波指出,對于中藥的療效,現在越來越多采用國際公認的循證醫學的方法來進行評價,使用隨機對照研究的方法來對中藥療效進行評估。
對于“三藥三方”,我國進行了隨機對照研究。比如,體外實驗中證明,血必凈注射液對新冠病毒的復制有抑制作用。一項有32家醫院參與的156例重型、危重型患者的研究顯示,基礎治療加上血必凈注射液后,有效率較高。“在新冠肺炎治療,尤其是重型和危重型病人治療中,血必凈注射液有可能是個非常重要的治療藥物。”邱海波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表示,中醫和西醫雖屬于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但都基于臨床療效這一事實。
比如“三方”中的宣肺敗毒方,在武漢市中醫院、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等單位開展的宣肺敗毒組與對照組的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宣肺敗毒方組淋巴細胞的恢復提高17%,臨床治愈率提高22%。再比如,化濕敗毒顆粒已獲得國家藥監局藥物臨床試驗的批件。“中藥和化藥、生物藥的研發流程不一樣,化濕敗毒方源自臨床,所以獲得臨床批件的意義更在于中醫對疫病的理論以及臨床療效有了物化的載體,也是把中醫的科研數據與臨床高級別證據進行了有效轉化。”黃璐琦說。
與各國共享中醫藥經驗和成果
余艷紅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是融預防、治療、康復為一體的整體醫學。近年來,病毒性呼吸道傳染病頻發流行,中醫藥在治療SARS、甲型H1N1等疾病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為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研究證實,中藥的整體調節,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同時還有抑制和殺滅病毒的作用。
“這次的實踐再次充分證明,中醫藥學歷久彌新,依然好使、管用,并且經濟易行。”余艷紅說。
目前,我國正積極分享救治經驗,及時主動同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分享中醫藥參與疫情防控的有關情況。最新版本的新冠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已翻譯成英文,跟有需求的國家和地區互相分享。我國還通過遠程視頻交流、提供技術方案等,向日本、韓國、意大利等國家分享救治經驗。我國有關組織和機構已向意大利、法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捐贈了中成藥、飲片、針灸針等,并選派中醫師赴國外支援。
余艷紅表示,中醫藥以前是、現在是、未來仍然是人類抗疫的重要武器。我們愿與世界各國攜手前行,早日戰勝新冠肺炎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