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極為豐富的藥用資源,完整而縝密的理論體系,獨特而確切的醫療效果。它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防病治病做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
但是數千年來,歷朝歷代的領導者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和學術傳承人從未做過認真的組織和安排,直至余云岫提出的“廢止中醫藥”,使中醫藥事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創傷,幾乎陷入毀滅的境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當時中醫雖有50萬之眾,而在城市執業者只有10萬人,其余全部分布在農村鄉鎮。為了充分發揮這一豐厚的資源,為新中國的衛生事業服務,中國共產黨適時地提出了“團結中西醫”的衛生工作方針。毛澤東主席進一步做出了“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為了使中醫工作真正納入政府衛生工作的管理軌道,黨和政府決定在衛生部成立專門管理中醫工作的中醫局,由一名副部長管理,并分別組建了“中國中醫研究院”、“北京中醫學院”、“中醫醫院”,積極吸收民間中醫到上述機構工作。目的是有計劃地組織西醫學習中醫,從此結束了幾千年來中醫藥工作的祖傳師授、自生自滅無人管理的狀態。
十年文革期間,中醫藥與其他文化一樣,受到嚴重摧殘。文革剛剛結束,主持中央工作的鄧小平同志就在衛生部黨組《關于認真貫徹黨的中醫政策,解決中醫隊伍后繼乏人問題的報告》上批示:“特別是要為中醫創造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并以中央文件的重要形式將報告下發各地,這就是黨的78(56)號文件。在以后的國家憲法中也明確了“國家發展現代醫藥和傳統醫藥”的規定。為了加強中醫藥管理,國家成立了專門管理中醫藥工作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撥了近億元的中醫專項補助資金。在黨中央、國務院重視與關懷下,各有關部委,各省、市、自治區黨和政府對中醫藥工作也非常重視,從各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全國已有中醫醫院3000多所;中醫醫院床位31萬余張;高等中醫藥院校32所;在職中醫師49萬人,承擔著全國近1/3的門診人次和1/5的住院病人的治療任務。
中國共產黨對中醫藥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在古今中外的國家領導者對待傳統醫藥的態度上是無與倫比的。我們的中醫藥工作領導者和全體中醫藥人,應該十分珍惜這一切,并努力地把中醫藥學術發揚光大,集中全力提高中醫療效,這樣中醫藥事業才能得以真正的發展。(作者:局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