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隔姜灸考場走出的中職組選手們,就開始議論起考試細節,看得出,學生們的緊張情緒難以很快平復。“通過這段時間的練習,我發現我自己的護理技能操作更加熟練,這對我即將邁入工作崗位很有幫助。”來自河北的考生如是說。
這是7月在河南南陽舉辦的2015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天堰杯”中醫護理技能大賽上的場景。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隨著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及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進一步深化優質護理、改善醫院護理服務》的印發實施,中醫藥技術技能人才將迎來前所未有的需求空間和發展前景,但同時也與當前中醫護理人才短缺,護理水平有待提高,存在著現實的矛盾。
醫院:臨床需求與人才輸送相脫節
“就拿最簡單的物品擺放來說,臨床中更注重人性化,要求物品擺放便捷、無菌,醫護人員隨手就能拿到器具。而在學校教育中有關要求相對刻板,既耽誤時間又提高不了效率。”對于中醫護理人才隊伍水平參差不齊、院校教育與實際臨床所需脫節的現狀,中華護理學會副秘書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護理部主任張素秋表示擔憂。
“學生在學校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中醫基礎知識,但臨床操作能力匱乏。而且當前中醫院又有很多護士來自西醫院校,更是缺乏中醫專業技能知識。”一位從事臨床的中醫護理專家表示,作為院方,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放在人才的技能培訓上,無疑給醫院的護理工作增加壓力。
“艾灸、推拿、熏洗等都屬于中醫護理方法,這些療法操作簡便、取材容易、適應范圍廣、見效快、費用低廉、無毒副作用。來到我們院工作的護士都要參加中醫相關理論和技能的培訓。”張素秋認為,針對患者不同癥狀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這對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要求很高,而剛從院校走出的畢業生對技能的掌握有所欠缺,與臨床需求有脫節,“通過中醫護理技能大賽的舉辦,或許會緩解這樣的現狀。”
《進一步深化優質護理、改善醫院護理服務》中要求,到2015年底,全國三級醫院的各個病房都要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二級醫院中,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占60%病房的地市級醫院的比例不低于80%,縣級醫院不低于40%。由此可見,今后醫院對中醫護理服務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很大的需求。
因此有專家建議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另一方面要提升人才培養水平。除了加強護理人員培訓外,還要讓學生較早地接觸到臨床實踐,提高操作能力。
基層:護理人才短缺現狀仍持續
在南陽市臥龍區七里園鄉衛生院,中醫調理很受當地百姓的歡迎。正在疼痛科接受護士按摩的王大爺說,自己患頸椎病多年,每次去大醫院治療不僅開銷大,還要排很久隊才能治療。“在大醫院護士給按20分鐘,在鄉衛生院護士給按40分鐘,服務態度還特別好。”王大爺滿意地說。
該院院長董軍是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屆針灸推拿專業畢業生,畢業后在基層工作。他發現人才緊缺是衛生院發展最大的短板。“本來職業院校為基層輸送技能型人才,但是現在學生更愿意去大城市大醫院,導致基層護理人才緊缺。但實際上,基層更需要專業的中醫護理人才。“董軍認為,大醫院推行分級診療中,基層醫院承擔著更多的護理工作,尤其是在老齡化社會中,中醫護理契合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等方面的需要,獲得基層百姓的喜愛。
“很多中醫護理的技術不收費或者費用低廉,沒有體現中醫護理的勞動價值,很多人還認為護理只是輔助性工作,創造效益低。” 董軍認為,護理人員的編制問題和薪資問題或許是導致基層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他建議,在中醫院里發展中醫護理,還要加大相關政策的落實力度,提高護理人員的待遇,吸引人才到基層。
院校:課時壓力 中醫基礎教育缺乏
“一個學生在校3年期間,英語、政治等必修課就占用了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學習中醫專業知識的時間太少。”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校長方家選說。
“護理人員的學歷普遍偏低,很多學生也想提高學歷,但繼續深造就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學習英語、政治以及中醫理論知識,職業院校本來就是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這樣就導致為醫院輸送的人才不能滿足臨床需要,護理人才高不成低不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職業院校校長說。
院校教育若想改變這樣的壓力,還需進一步進行教學改革。毫無疑問,開展中醫護理技能大賽是加強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培養和深化中醫護理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把中醫護士列為一個職業,說明中醫護理有專業方向的定位,所以,我們一定要加強中醫的一些最基本的技能,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在臨床上推廣中醫。”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護理系主任范真介紹,該校就通過舉辦中醫護理大賽提高學生的認知度,通過長期的“以賽促學”計劃,加大專業技能的培訓力度。并聘請醫院的專業護理人員走進課堂,從實踐操作角度為學生上課,縮小院校教育與臨床需求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