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
2010年7月29—30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廣西召開民族醫藥文獻整理和適宜技術篩選推廣項目啟動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李大寧、廣西省北海市副市長董仕軍、廣西衛生廳甘霖副廳長出席會議并講話。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印發2010年中醫藥部門公共衛生專項資金項目管理方案的通知》(國中醫藥規財發〔2010〕35號文)要求,到2012年底,國家將投入7480萬元建成民族醫藥古籍文獻基礎數據庫、《全國民族醫藥古籍文獻總目》、出版150部民族醫藥文獻、篩選推廣140項民族醫藥適宜技術,培訓4200名民族醫技術人員,并使21萬患者享受到安全、有效的民族醫藥適宜技術。 該項目覆蓋內蒙古、吉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云南、西藏、寧夏、青海、新疆等11個民族醫藥分布集中、民族醫藥工作基礎較好的中西部省、自治區,是迄今為止中央財政投入經費強度最大、直接用于民族醫藥文獻整理及適宜技術篩選推廣的公共衛生專項資金項目。旨在通過開展民族醫藥文獻整理和民族醫藥適宜技術篩選推廣工作,加強民族醫藥文獻的保護和利用,大力推廣民族醫藥適宜技術,逐步規范和升華民族醫藥的實踐經驗,豐富完善民族醫藥理論體系,提升民族醫藥的技術水平,提高民族醫藥防治疾病的服務能力,為廣大民族地區提供一批能夠學、學得會、用得起的成熟的適宜技術,滿足民族地區日益增長的民族醫藥需求,更好地保持和發揮民族醫藥的特色優勢,促進民族醫藥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李大寧在講話中指出,我國的民族醫藥事業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民族醫藥以其鮮明的特色和相對低廉的服務價格,受到了民族地區廣大群眾的歡迎。李大寧說,民族醫藥文獻整理和適宜技術篩選推廣項目是落實《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于切實加強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重要舉措,相關單位要充分認識整理民族醫藥文獻和適宜技術推廣的重要意義。民族醫藥文獻的整理工作不僅能弘揚民族文化和保護文化多樣性,更是繼承民族醫藥傳統,完善、創新民族醫藥理論體系,提高臨床療效和民族醫藥基層服務能力的需要;民族醫適宜技術篩選推廣工作是發揮民族醫藥特色優勢,維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李大寧強調,該項目對民族醫藥來說是一件大事、好事,一定要組織好、實施好,使民族地區、基層民族醫工作者收益、使民族醫藥整體水平得到提升,使民族醫藥傳承和發展有新跨越、新亮點和新的發展空間。他要求各項目承擔單位要總結民族醫藥文獻的學術思想和價值,賦予歷史文獻鮮活的生命力;要在診療技術的發掘、整理、規范、推廣上下功夫,通過制定科學嚴謹的指南、方案,提高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并力爭進入基本醫療服務項目,實現新跨越;要提高研究的質量,不能炒舊飯,對具有一定基礎的項目,要加強總結提高,尋找新的亮點。此外,李大寧還要求各有關單位加強組織協調,做好頂層設計,盡快發布高水平、高質量、可操作的共性技術要求;省級中醫藥管理部門要組建專家組,精心組織,幫助指導項目單位開展工作,做好知識產權保護,確保項目進度。 最后,李大寧提出以下要求:一是要注重人才培養,制定項目人才培訓計劃,請行業內外的專家開展科研方法學、文獻學、循證醫學等方面的培訓,迅速培養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二是要注重穩定方向、充實機構,在全國布局一批文獻學和適宜技術的研究室或實驗室,形成各自穩定的研究方向,開展長期的研究。三是要注重統一協調、避免重復,部分項目存在交叉重復的現象,各省級中醫藥管理部門要加強協調,做好調整,明確分工,避免重復。四是要注重開放協作和資源組合,加強開放協作和交流;對一些重大問題,各省自治區要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認真討論,及時溝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盡力協助各省區邀請多方面專家,加以協調和解決。 來自內蒙古、吉林等11個省、自治區的中醫藥管理部門領導和項目承擔單位的相關負責人共80余人參加了會議。
(科技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