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來看胃病,我的體質屬于平和質,如有變化,醫生會記錄在我的中醫健康檔案里,吃中藥調理效果很好。"家住杭州拱墅區祥符街道的金大爺今年68歲,跟記者聊起他在祥符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中醫的感受,"以前去市里三級醫院看病,得倒兩趟公交車、排隊掛號麻煩,現在周三有省市級名老中醫來坐診,上午看病,下午就能取煎好的藥,到社區看病幾步就到。" 群眾得實惠服務滿意度高 金大爺的就醫體驗正是拱墅區全面夯實社區中醫藥服務基礎的結果。日前,記者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聞辦組織的采訪團來到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了解到,該區的中醫藥工作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治未病"健康工程試點等為抓手,秉承"扎根于社區,服務進家庭"的理念,"夯基礎、強服務、抓引領、重績效"的原則,不斷推進、逐步深化。 杭州市拱墅區地處京杭古運河最南端,面積87.7平方公里,下轄10個街道,總人口66.25萬。現為"全國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全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藥服務項目試點區",近幾年來,中醫藥工作取得長足進步,在不斷實踐創新中,探索出一條中醫藥服務社區居民之路。 該區通過責任醫生團隊服務方式進一步深化中醫藥服務內涵,初步實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捷中醫服務的"15分鐘社區中醫藥服務圈",對4.7萬余名慢性病患者、6.85萬名老年人進行規范中醫健康管理,利用體質辨識系統為5.99萬老人建立中醫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90.13%,開展中醫"治未病"講座385次,健康宣教7.54萬人次,中醫健康教育覆蓋率達88.2%。 截至今年9月份,社區中醫藥門診人次達到91.42萬。通過提升服務水平,中醫藥日益受到轄區群眾的喜愛,社區居民中醫藥服務知曉率已達91.5%、滿意度達92.8%。 打造人才隊伍夯實服務基礎 社區中醫藥服務需要人才隊伍的支撐,拱墅區發揮本土名中醫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快社區年輕中醫師的培養,同時聘請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民生情懷的省市級名老中醫前來坐診,形成了多層次的中醫藥人才梯隊,服務百姓,社區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進入良性軌道。 該區通過師帶徒傳承打造一支"技術硬、素質佳、口碑好"的社區中醫師隊伍,加強了馬小奇、毛水喬、來建琴等社區名中醫工作室的建設,培養優秀社區中醫師。 為了讓群眾能在社區享受到省市級名中醫服務,拱墅區加強與浙江省中醫院、杭州市中醫院、胡慶余堂等知名中醫醫療機構合作,引進詹強、盛魯文等25名省市級名中醫到社區坐診、定期指導、巡診、帶教,開展師帶徒,提升服務能力。 拱墅區還與浙江中醫藥大學簽訂區校戰略合作協議,選拔10名中醫中青年骨干與名老中醫師承結對,跟師學習180余次,提高了解決復雜中醫病癥的能力。首批32名社區中醫師參加的碩士研究生班已完成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進入論文研修階段,西學中班即將開班。這些舉措都為實現社區中醫藥服務可持續健康發展做了鋪墊。 目前,拱墅區衛生系統已有市級名老中醫2名,市級基層名中醫2名,區級名中醫4名,區級優秀社區中醫師6名。高級職稱及碩士有41人。尤其值得欣喜的是,王仲明、李航等一批年輕肯鉆研、受群眾歡迎的社區中醫正在迅速成長。 今年,拱墅區還啟動了社區中醫師"123"杏林育才工程,用3年時間,選拔培養區級名老中醫10名,"適宜技術新秀"20名、"優秀社區中醫師"30名,真正做到社區中醫師"扎根百姓、貼近百姓"。 推廣適宜技術均衡服務網絡。 目前,杭州市拱墅區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已設置中醫館,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國家適宜技術推廣規范推廣針灸、拔火罐、推拿等中醫適宜技術服務,46個站點都能提供中醫藥服務,其中18個具有中醫特色,32個能提供中醫適宜技術,基層中醫適宜技術推廣應用如火如荼,廣受居民稱贊。 大關街道德勝社區服務點掩映在商業區中,門臉不大,可就這么一個點兒,每天也有十幾位患者前來接受適宜技術治療。 "我在電信營業廳工作,久坐電腦前,腰椎和頸椎都有點問題,曲度和肌肉力量都不理想,在這里做推拿、按摩治療,做一次能舒服好幾天。"30歲的錢女士告訴記者。 按照浙江省及杭州市的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要求,拱墅區正著力推進中醫適宜技術能力建設,目前正在形成以京杭大運河為軸線的中醫適宜技術便民服務帶。 中醫藥特色鮮明、療效顯著、深受拱墅百姓喜愛,拱墅區結合中醫藥衛生發展規劃,還將鼓勵社會資本舉辦特色中醫醫療機構,積極發展社區中醫藥服務。以"南米市、中拱宸、北半山"為核心,在區屬各中心分布實施發展特色中醫藥服務。(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