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法實施以來,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積極探索中醫藥科技創新和平臺體系建設,不斷促進“海上中醫”再出發,開拓中醫藥事業發展新格局。
在建設中醫藥創新體系方面,上海充分整合全市各中醫、中西醫結合、高校、醫學研究機構和社會相關的企業等,形成“中醫臨床堅實、基礎研究穩定、多學科參與、各類資源協同”的上海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
著力發揮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引領作用,確定了以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為核心,構建上海中醫藥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加快上海中醫藥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建設上海龍華醫院、曙光醫院2家為國家中醫臨床基地,岳陽醫院1家為建設單位。依托上海中醫藥大學成立了上海市中醫藥循證醫學研究中心,為中國循證醫學聯盟組成單位,并在上海市13家中醫醫院和綜合醫院設立分中心,積極推動上海中醫藥臨床研究體系建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共同成立國內首家“中醫西醫匯聚創新研究院”。
在人才培養方面,上海已入選的25名岐黃學者、青年歧黃學者在全國占比分別達到8.7%和12%,充分顯示了上海中醫藥人才開放發展的優勢。
在新冠肺炎救治和疫情防控中,上海切實堅持中西醫并重、中西藥并用,在疫情初期就完成臨床救治與科學總結一體化布局,將疫情危機轉變為加強臨床研究的一次機遇和練兵,開展高質量臨床循證研究,加強中醫藥防治新冠的基礎研究,開展中醫疫病古籍文獻整理工作,構建中醫藥防治新冠科普體系。
為推動中醫藥走向國際,上海著力打造現代中醫藥概念新體系。國際標準化建設繼續占據高地。作為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所在地,上海積極推動國際標準化建設。正式發布85項中醫藥國際標準,上海專家主導26項,正在制定的國際標準31項。
國際疾病分類取得新突。ICD是由世界衛生組織制定頒布的國際統一的疾病分類標準,在ICD-11修訂中增加傳統醫學章節,啟動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項目。
基本名詞術語與標準研究不斷提升。上海專家團隊先后承擔《中醫病證分類與代碼》《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等國標的修訂工作,并以此為契機,提升中醫基礎和文獻研究水平,努力通過歷史、科技、現實、多元和智能化等視角,探索構建現代中醫藥知識體系。
受世界衛生組織委托啟動中醫藥術語國際標準項目,項目工作組成員主要為上海中醫藥系統中基、中診、臨床、中藥、方劑、針推以及中醫英譯等各領域專家。經過多年努力,2022年3月,在世界衛生組織官網上,《WHO中醫藥術語國際標準》正式發布,這是WHO總部第一次正式向194個成員國發布中醫藥術語的英譯標準,為中醫藥的標準化、國際化提供了統一的中英對照藍本,對推進中醫藥國際化交流、信息化建設等有重要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