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中醫藥人才工作會議上,與會專家為進一步做好中醫藥人才工作建言獻策——
“這次會議視野很高,總結了人才培養的成績,清晰地點出了人才工作存在的短板,針對下一步中醫藥人才工作的舉措也很明確。” 7月28日,全國中醫藥人才工作會議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張伯禮分享自己感受時如是說。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首次召開全國中醫藥人才工作會,為做好中醫藥人才工作提供了遵循和行動指南。
人才是事業發展第一資源。會上,來自五湖四海的中醫藥工作者們為中醫藥人才工作取得的成就歡欣鼓舞,為擴大中醫藥人才總量、提高中醫藥人才質量、釋放中醫藥人才能量建言獻策,讓“第一資源”激發中醫藥發展的“第一動力”。
不斷壯大能擔時代重任的中醫藥人才規模
十年來,我國已經基本建成了適應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發展的中醫藥人才隊伍,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醫師數量翻了一番,中醫機構衛生技術人員數達到136.98萬人,較十年前增長了98.11%,有力支撐了中醫藥服務能力和人民群眾的中醫藥獲得感的提升。
人才隊伍的不斷壯大,讓與會專家深受鼓舞。但同時,也深刻認識到,中醫藥人才規模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要著力構建中醫藥領軍人才、骨干人才隊伍。”國醫大師孫光榮表示,要推廣讀經典、跟名師、重實踐、強素養的中醫優才培養模式,讓中醫藥人才隊伍樹大根深。
“我在上海期間,感受到中醫藥在急癥、重癥等方面的相關人才還較為缺乏。”張伯禮表示,在新冠肺炎重癥救治領域,中醫藥顯示出非常好的療效,但是相關人才匱乏的問題也擺在面前,希望能夠引導各類優質人才資源向中醫藥領域靠攏。
一直以來,中國中醫科學院在培養領軍后備人才上下足功夫。中國中醫科學院黨委書記查德忠介紹,中國中醫科學院實施創新團隊項目和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專項,2019年以來共培養277人。此外,中國中醫科學院千方百計引進人才,近年來引進國家級人才4名,留學歸國人員21名,全國招聘人員39名。
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王偉表示,該校從人才培養規格、方案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以期吸引更多優秀的青年人學習中醫,進入中醫藥隊伍,擔當起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大任。
以中醫思維為核心塑造優質人才
“中醫藥人才培養要植入中醫基因,這個基因就是中醫思維。”國醫大師王新陸表示。
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必須遵守中醫人才成長規律。作為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中醫藥高校對人才的培養始終堅持歷代名醫“讀經典、跟名師、重實踐、強素養”的成才共性,對中醫思維的培養更是格外重視。
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福建中醫藥大學校長李燦東表示,福建中醫藥大學立足區位特征,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臨床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最核心的是中醫思維。“我們從課程體系到教學內容再到文化功底,都強調夯實中醫思維。”
成都中醫藥大學校長余曙光表示,成都中醫藥大學根據中醫人才成長規律,實施了“誦解期、別明期、彰悟期”逐級遞進,“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中醫思維養成與臨床能力發展”相融合的“三期三融合”遞進式培養模式改革。學校還設立了綜合能力訓練教研室,跨學院組建課程團隊,提升學生綜合應用各科知識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
營造優良“棲息地”釋放人才能量
“我們一直在思考,高校應如何開展幫扶和下沉工作,才能讓基層中醫藥人才留得住、扎下根。”王偉表示,很多中醫藥人才到基層后缺乏發展空間,因而不愿意留下,這需要各方努力為其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臺。
針對這一問題,福建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陳輝介紹,該省遴選了270名指導老師,為每位指導老師配備2~3名在職在崗縣級及以下醫療機構中醫藥人員作為繼承人。還制定了符合縣域中醫藥人員特點的職稱政策,改善基層職稱晉升空間。
四川則單獨設置基層中醫藥高級職稱類別,對基層中醫藥人才“定向評價、定向使用”,進一步促進基層中醫藥人才職業發展。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田興軍介紹,截至2021年底,四川擁有中醫藥高級職稱資格,并堅持在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1萬余名,其中有1000余名活躍在基層一線,成為基層中醫藥服務的中堅力量。
“北京中醫藥大學在職稱評審中建立適合基礎研究人才和中醫臨床人才的綠色通道。”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安龍介紹,基礎研究人才綠色通道和臨床名醫綠色通道分別針對從事中醫藥文獻研究的一線教師和臨床一線醫務人員,滿足相應條件者可直接聘任為高級專業技術職務。
給予人才歸屬感和獲得感,才能讓中醫藥人才成長和中醫藥事業發展相得益彰。在全國中醫藥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的指引下,中醫藥發展定將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