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古籍是中醫理論、技術與文化內核的主要載體,也是我國數千年醫療實踐經驗的智慧結晶,已成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源頭活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唐旭東表示,1949年以后,盡管中國傳統醫籍的保護、整理、研究和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許多不足,其中表現尤為突出的是,受地理因素、經濟條件、思想觀念、研究素養、方法手段的限制,對中醫藥古籍資源的普查工作推動緩慢。在科技創新研究經費的支撐方面,此前對中醫古籍資源普查和存藏保護的支持遠遠不及其他領域,對中醫藥古籍的國內家底胸中無數,在國外的傳承發展被嚴重低估,眾多中醫藥古籍長期被束之高閣,尚未得到很好的整理研究和共享利用,很大程度制約了中醫藥遵循自身規律的創新性發展。
為此,唐旭東圍繞海內外中醫藥古籍資源普查帶來相關提案。他建議,科技部在重大科研立項和經費資助上加大力度,從國內和海外兩個方向,支持開展全球中醫藥古籍的資源普查,建檔立目,建立權威數據庫,在五到十年內基本摸清海內外中醫古籍的家底。同時,建議支持成立中醫藥古籍資源普查中心,形成有力支撐。
“對于國內中醫藥古籍資源普查,可成立中醫藥古籍資源普查中心”。唐旭東說,建議由中心推動開展全國古籍收藏單位的中醫古籍資源調研,基本做到全國各省市縣公立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和中醫專業圖書館的全覆蓋,在此基礎上,推動制訂《中醫古籍分類標準》和《中醫古籍著錄規則》,對調研收集到的中醫古籍書目信息進行統一規范化著錄;整合上述資源普查成果,構建“全國中醫古籍聯合書目數據庫”。按照文化部頒發的《古籍定級標準》《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對國內存世中醫古籍進行系統全面的定級、定損,構建“中華醫藥古籍綜合信息資源數據庫”,為下一步有針對地開展珍稀中醫藥古籍的再生性保護、瀕危中醫藥古籍的搶救性修復、經典中醫藥古籍的整理研究與開發利用奠定基礎。
針對海外中醫藥古籍資源普查,唐旭東建議,支持開展海外中醫古籍資源普查,促成中國(含臺港澳地區)和美國、日本、韓國、英國、法國、越南等國家相關機構的廣泛合作,在全球范圍內收集整理各級各類藏書機構的古醫籍館藏書目,進一步擴充古籍普查深度和廣度,調查研究海外中醫藥古籍的書目、數量、品種、版本、保存與利用現狀等,構建“海外中醫古籍資源書目數據庫”,掌握中醫藥古籍在相關國家的基本情況,為進一步推動全球中醫古籍的共享利用,促進中醫藥在新時代的對外傳播提供古籍文獻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