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并重,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中醫藥傳承精華與守正創新互動發展,中西醫結合取長補短,是解決十四億中國人健康保障的中國方案。總結中西醫協同抗擊新冠疫情的經驗和問題,通過建立中西醫協同的重大傳染病防治機制、健全中西醫結合診療體系、構建中西醫結合科研重大平臺,實現中西醫結合創新引領,發揚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從而推動我國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
中醫藥、中西醫結合療法廣泛而深度地介入了新冠肺炎的防治工作,在疫情防控與救治中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面向人民健康的戰略需求,總結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的經驗做法,實現傳承與創新互動發展,破解中醫藥和西醫藥互相補充、協同發展的難題,是當前和今后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命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正是緊緊圍繞中西醫協同發展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一系列舉措。
傳承精華,建立中西醫協同的重大傳染病防治機制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成為指導新中國衛生工作的四大方針,1950年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確立的為人民健康服務、防患于未然、發揮中西醫各自優勢等諸多思想精髓及其影響延續至今,在今天健康中國建設乃至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中仍然有著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我國歷史上抗擊瘟疫的成功經驗表明中醫藥是我國防治傳染病的獨特資源,譬如1956年的流行性乙型腦炎、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禽流感,都顯示出中醫藥豐富的臨床經驗具有非常寶貴的實踐價值。此次疫情救治堅持中西醫并重、中西醫結合,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指出,中醫藥參與救治確診病例的占比達到92%。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6月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時指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未來暴發性傳染性疾病的風險依然存在,總結我國獨有的中西醫協同的防治重大傳染病的經驗,建立中國特色的傳染病防治體系是當前和未來的重大任務。中醫藥系統在重大傳染病等公共衛生應急處置中應第一時間參與,中醫藥的防治舉措應全面地融入到應急預案和防控技術方案中,要重視并切實加強中醫藥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和疫病防治的人才隊伍和基地建設,在公共衛生防控機構建立中醫藥的部門和人員配備,提升中西醫協同防治疫病的能力和效率。《政策措施》的第十條明確提出中醫藥防治舉措全面融入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建立國家中醫藥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骨干人才庫、建設國家中醫疫病防治隊伍等具體任務,這些任務落實后將健全中西醫協同疫病防治機制,有力地推動中西醫協同防治重大傳染病。
創新機制,健全中西醫結合診療體系
中西醫結合有助于開展重大疑難疾病的中西醫聯合攻關,形成獨具特色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提高重大疑難疾病、急危重癥的臨床療效。從人體整個生命周期的維度來看,中醫藥防治疾病能將治療前置,在身體出現功能性問題或者出現不適癥狀表現時就早期干預,防患于未然,注重未病的防治,具有簡、便、廉、驗、效的技術特點。對于當前我國優質醫療資源分布不均、鄉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底尚較薄弱、中醫藥優勢技術應對重大疾病和常見病的尚不廣泛深入的等問題,而進一步深化中西醫結合的醫療模式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中國處方”。
中西醫兩種醫學對生命和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法各有所長,在解決臨床實際問題中,應堅持“宜中則中、宜西則西”,發揮各自的特色和優勢。在綜合性中醫醫院和中醫專科醫院,經過新中國成立后中醫師承制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醫醫師規范化培養模式、中為主而兼學西的中醫醫師培養模式、以及西學中班的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現代中醫醫院管理模式等的探索和實踐,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40年來的運營實踐和經驗總結,應該說中醫醫院、中醫專科醫院以發揮中醫特色優勢為主、整合西醫完善醫院綜合服務能力為輔,中醫為主、中西醫兼通、中西醫整合專科執業的體系已經相對成熟,并取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同。在綜合醫院、傳染病醫院和專科醫院還需要進一步健全中醫師隊伍,建立具有中西醫結合優勢和臨床服務能力的中西醫結合專科團隊很有必要。這樣立體化綜合推進才能形成患者獲益最大化的中西醫結合學科診療體系,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作出更大的貢獻。《政策措施》第九條正是從人員培訓、科室建設、診療體系等方面,提出創新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鼓勵綜合醫院、傳染病醫院、專科醫院等逐步推廣“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
構建大平臺,實現中西醫結合創新引領
在新冠肺炎治療上最大的難度是無法有效地抑制造成肺損傷的過度免疫反應,以及帶來嚴重肺損傷乃至造成多功能臟器衰竭的炎癥因子風暴,現有的治療手段都屬于對癥治療、支持治療。中醫藥發揮多靶點、多環節的治療優勢,取得了新冠肺炎感染者的明顯獲益。然而科學界特別關注藥物的作用機制,強調在科學地評價藥物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的同時,還須用現代醫學乃至現代科技的語言闡明取效的作用機制。諸如屠呦呦發明青蒿素等重大成果均是通過中西醫結合研究方法實現的。
國際國內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通過其先進的技術手段開展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的機制研究。比如斯坦福大學和香港大學的研究團隊采用依據配體與受體作用的“鎖-鑰原理”建立的分子對接技術,揭示了中藥黃芩、燈盞細辛、酸橙與陳皮的成分能夠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Ⅱ(ACE2)結合,與新冠病毒表面棘突的S蛋白形成競爭,是潛在的抗新冠肺炎的化合物。多項臨床研究也表明辨證論治的中藥復方療法在抑制越發嚴重的肺損傷和炎癥因子風暴前期病變上可能有作用。這些世界科學前沿均是依托先進的技術平臺和人才團隊實現的,這就倒逼我們在獲得確有療效的人用經驗的同時,加大投入建設中醫藥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加強多學科前沿技術與中醫藥的深度交叉融合,開展中西醫結合學科專科的內涵建設,形成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并揭示其科學機制,實現傳承創新互動發展,讓中醫藥走向世界。《政策措施》第十二條提出開展重大疑難疾病、傳染病、慢性病等中西醫聯合攻關,就是希望中西醫聯合在醫療領域有所突破,共克醫學難題,為人類健康做出新貢獻。
總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進行了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中西醫結合再次展示了“中國處方”的優勢。作為國家頂層設計的《政策措施》,將由多部門跨行業協同推進落實,這將有利于中西醫協同防治重大傳染病機制的建立,有利于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的推廣,有利于中西醫結合臨床科學研究的創新,實現傳承與創新的互動發展,中西醫藥的良性互補、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