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養生自古傳,枸杞補身換童年。五味提神又保肝,健脾益氣用懷山。當歸補氣又通脈,人參扶元把氣轉……”安徽省亳州市第四小學,朗朗上口的《中醫養生歌》在孩子們口中傳頌……
在廣州市,100所中小學和高職院校開啟“一花園、一課堂、一讀物”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草藥種進了校園,中醫藥文化種進了學生心田。
在浙江蘭溪,以“抗疫有岐黃,傳承自少年”為主題的全國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現場會引人矚目。
近年來,豐富多彩的形式與內容讓中醫藥文化在校園里充滿童趣、煥發新生。2020年5月,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教授張其成提交了《關于進一步深化落實中小學中醫文化的提案》,近期教育部答復,將在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頒布后,組織義務教育各學科教材修訂工作,在教材修訂過程中繼續深入研究,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的中醫藥文化教育內容。
播撒種子,收獲希望,中醫藥文化一步步在校園中扎根、萌芽。
傳播文化 培養養生理念
2017年4月,浙江省發布全國首套小學中醫藥教材《中醫藥與健康》,5個月后,浙江的小學生們上起了中醫文化課。全國不少地區在中小學設置了中醫藥文化相關課程。然而,張其成團隊調研發現,這些教材中沒有收錄中醫經典篇目,一些學校存在課時嚴重受擠壓、人才配備不完善、中醫藥課程教學水平良莠不齊等問題。
“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首先必須讓中醫經典篇目走進語文課本,應選取《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千金要方》等經典原文,讓中醫藥精華部分進入中學語文課本。”張其成強調。在他看來,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讓學生了解中醫藥文化所具有的生命觀和哲學觀,二是促進孩子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中小學階段開展中醫藥文化教育,并不是為了給學生灌輸醫學知識、培養‘小郎中’,而是要側重傳播中醫藥文化。現在一些學校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停留在形式化階段,舍本逐末,方向跑偏了。”
北京中醫研究所教授李萍多年來致力于北京市教委的中醫藥資源的教學化轉化項目,從培養學生的中醫藥文化基礎知識,到拓展學生的中醫藥健康管理能力,李萍團隊對課程和教材進行全面設計,并對教育者加以良好的引導。
“我們將中醫藥文化和各類課程進行有機融合,讓學生潛移默化中感受中醫的魅力,從而達到傳承文化和自身保健的目的。這些特色課程,不但對學生很有吸引力,還培養了許多特級教師。”李萍說。
寓教于樂 融入校園生活
要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取得實效,就要融入校園文化,讓中醫藥文化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特別是注重中醫藥獨特的互動體驗模式,讓孩子們在寓教于樂中愛上中醫,學有所得,通過中醫藥文化助力傳統文化傳下去。
2020年11月23日, “海淀區第三屆校園中醫藥文化節——人大附中站”啟動儀式暨人大附中中醫藥文化體驗及研修教室揭牌儀式舉行,標志著海淀區第4個中醫藥文化科普基地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落成。
“字里藏醫”“節氣養生”“道地藥材”“如法炮制”……這間中醫教室里的體驗互動模塊動靜結合,不僅制作編排了中醫藥漫畫、動畫等內容,還開發了中醫藥互動小游戲,將中醫藥知識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傳遞于師生,讓中醫藥文化在校園里生根發芽。
2017年開始,北京市海淀區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截至目前,已建立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北京市中醫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4個海淀區中醫藥文化科普基地以及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大誠中醫2個海淀區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實踐基地。
經過多年的實踐,人大附中將“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深入系統地推進,還成立了學生中醫社團,組織《黃帝內經》知識大賽,并定期開展知識講座、中醫保健操等社團活動。
“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形式可以是豐富多彩的,如開發中醫三字經的快板、中醫京劇、中醫辯論賽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組織開展中草藥種植,開設中醫藥文化主題德育課,設立校園傳統文化節或中醫藥文化節。”張其成建議通過形式多樣的互動與實踐,讓學生們在體驗中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
李萍建議,學校在活動設計中可以因地制宜,圍繞道地藥材資源進行介紹和辨識,如門頭溝八一中學開設的《商賈黃芩》課程,通過實地前往學校附近的黃芩種植區,讓學生辨識、采取黃芩,并對不同部位進行分離提取,發現其藥用成分。
走出校園 開展中醫藥研學
除了“進校園”, 張其成還建議,遴選中醫文化的研學導師,走出校園,到中醫流派發源地、道地藥材出產地、老字號中藥店、中醫博物館、中醫醫館醫院等進行研學旅行,體驗參觀中醫診病治療、中藥種植炮制等實踐活動,學習必要的中醫知識及技法。
作為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試點單位,2011年起,北京市宏志中學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合作開設了“中醫藥杏林實驗班”。實驗班的學生要完成《中國傳統文化導論》《中國古代哲學基礎》《國學經典導讀》《中醫藥學知識概論》四門課程,由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相關專家根據中學生特點編制,并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派出老師來校授課。
項目的主要推動人之一、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段曉華介紹,目前,雙方還合作開展中醫藥冬令營和夏令營,讓學生進行集中性的研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我們會注重培養孩子科研的思維方式,以及查文獻等基本的能力,通過讓他們撰寫開題報告,查找相關資料,形成課題報告。”段曉華說,“學生們完成得非常好,有的學生的課題報告還發表了。”此外,學校開展了前往云南的中醫藥游學活動。
為了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更深入地發展,段曉華建議,學校可以借助中醫藥大學、中醫院的優勢和資源,依托各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場所,如中醫藥博物館、中藥標本館、國醫館、中藥植物園等,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中醫藥文化科普教育活動,吸引中小學生積極參與。
“中醫藥文化教育進校園,是文化傳承與人才培養的關鍵舉措,不僅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于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意義重大。”張其成表示,要從思維層面、理念層面和行為層面,真正將中醫藥文化滲透、植入到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和健康教育當中,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開展中醫藥特色文化活動,才能真正將中醫藥文化進校園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