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陜西省商洛市采訪時了解到,天麻致富成為當地鄉村的熱門話題。
丹鳳縣龍駒寨街道辦油房村53歲的周銀良是脫貧戶。前年,周銀良種了1畝7分天麻,去年剛剛收獲了一部分。2020年12月22日,周銀良告訴記者,他的天麻已經賣了2.6萬元,剩余的還能賣2萬元,加上政府的5000元補貼,種了兩年天麻能收入5萬多元。
雖然天麻價格從秋后的每公斤21元回落到現在的16元多,但種天麻在當地依然是高效益產業。油房村是丹鳳縣26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從2017年開始,油房村在市縣中藥辦的引導和幫扶單位的幫扶下開始種植天麻,2019年整村脫貧摘帽。由于嘗到了“甜頭”,該村的天麻種植不斷擴大規模。2020年,油房村種植天麻306畝,其中101戶脫貧戶種植126畝。到了收獲季,天麻平均畝產2000公斤,戶均增收1萬余元。天麻已成為油房村持續增收的一項主導產業。
在商洛,像油房村這樣靠中藥材脫貧致富的村子不在少數。依托“秦嶺天然藥庫”優勢,商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中藥產業發展,始終把中藥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助推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之一。
商洛市堅持把規模化、規范化藥源基地建設作為基礎和重點,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帶動、群眾主體”的辦法,以“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訂單”的形式發展中藥材種植。引導企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發展規模化訂單種植。同時,充分挖掘林下潛力,大力推行林藥間套、果藥間套、糧藥間套等復合種植。
據統計,“十三五”以來,商洛市每年新發展中藥材基地30多萬畝,初步形成以商州的丹參、黃芩、桔梗,洛南的連翹、桔梗,山陽的黃姜、天麻,商南的天麻、杜仲,丹鳳的山茱萸、金銀花,鎮安的天麻、豬苓,柞水的五味子等為特色的中藥材種植產業。香菊藥業等12家企業、合作社種植的19個中藥材品種入選陜西省首批“定制藥園”。
據商洛市中藥辦統計,截至目前,商洛市中藥材總面積已發展到256萬畝,其中規范化種植130多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居全省之首。目前,中藥材種植已覆蓋全市半數以上農戶,中藥產業已成為商洛脫貧攻堅的有力“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