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群山林立,陽光耀眼。國家中醫醫療隊(赴青海隊)一行10人從青海西寧出發,沿著蜿蜒山路驅車6個多小時抵達這里,克服高原反應,不顧舟車勞頓,為雪域高原的藏民送來健康與平安。
如今,為期一個月的義診雖早已結束,但對國家中醫醫療隊(赴青海隊)隊員來說,這是一段彌足珍貴的經歷。30個日夜,28個貧困縣,近5萬公里鄉村路,一張滿滿的時間表,承載著太多的眷戀與回味……
深入藏區,中醫技術顯身手
“太棒了!我的腰竟然能活動了,輕松很多。這小針太神奇了!”義診現場,一位年約40多歲的藏族漢子激動得跳了起來,激動地握著醫療隊隊員、江蘇省中醫院骨傷科副主任醫師劉軍的手。
這名藏族漢子是共和縣黑馬河鄉的牧民次仁。一次外出放牧,他不慎從馬背跌落導致腰部受傷,因當地醫療資源有限,沒得到及時有效的醫治,留下了活動不利、時常腰痛的毛病。
“我們一家都是靠騎馬放牧為生,腰受傷后,我一騎馬就會覺得腰里有根筋扯著疼,根本沒法放牧,只能干著急。這次中醫專家的到來,終于讓我看到希望了。”次仁說,經過一段時間的針灸治療,他的腰痛癥狀好轉了許多。這次,他特意騎著馬,帶著家人趕到義診現場,為即將奔赴下一義診地的專家們送行。
位于高原深處的共和縣,群山環抱,交通閉塞,醫療資源短缺,像次仁這樣的患者不在少數。義診中,針對牧民們的不同病情癥狀,專家們會采取適宜的中醫技術施治。
黑馬河、龍羊峽鄉、石乃亥鄉……30天時間里,醫療隊每周行程千余公里,開展義診1000余次,實施中醫特色技術200余人次,免費發放中藥價值約10萬元,這些數字的背后都是醫療隊隊員的真情付出。
“互聯網+”,為藏民帶來福音
青海省東西橫跨1200多公里,對于久居青藏高原深處的藏民們來說,到市級醫院、省級醫院看病,不僅意味著高額路費,還有路途中的顛簸。
這次中醫醫療隊的入駐,不僅為藏民送醫送藥,更帶來先進的“互聯網+醫療健康”理念和技術,讓互聯網“多跑腿”,讓患者少跑腿。
“這個病人叫萬麻,3年里住院30多次,關節痛及咳喘反復發作,但一直沒有明確病因。”當地醫生向醫療隊隊員、江蘇省中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王醒介紹。
“醫生,我這病是不是治不好了?反反復復5年了,發作起來又疼又喘,有時甚至感覺呼不上氣,感覺這樣活著真是受罪……”萬麻十分沮喪。
經過仔細問診后,王醒拍了拍萬麻的手,堅定地說道:“不會的,我們這次來就是要給你解決病痛的,你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 當天,王醒通過遠程醫學信息平臺緊急聯系了遠在南京的江蘇省中醫院呼吸科、風濕免疫科專家,經過1個多小時的多學科詳細會診,專家們根據患者病例、癥狀體征、各項化驗結果,明確了萬麻的病因,給出了詳細的中西醫治療方案。
幾天后,萬麻的病情得到緩解,出院時,萬麻對所有的專家一一行藏族拱手禮表達感謝。王醒說,7天后萬麻還會來復診,他們還將通過遠程會診跟進治療。
黑馬河鄉中心衛生院院長才項說,遠程會診的接入,讓對口幫扶醫院之間聯系變得更加“緊密”,檢查結果互認、醫護人員互通,也讓多區域多專家中醫會診成為可能,為藏民們帶來優質的醫療資源、醫療服務。
醫療隊隊長、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醫政處副處長陸敏介紹說,近10年來,江蘇省醫療衛生機構“一對一”結對幫扶海南州25家醫療衛生機構,未來還將在已建成的各類遠程會診系統的基礎上,整合現有所有遠程會診系統資源,形成完整、統一的對口幫扶遠程會診服務體系。
傳經送寶,重“輸血”更重“造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國家中醫醫療隊專家們不僅竭盡全力為當地病患進行診療,同時也在思考如何提高當地診療技術和醫療水平,讓群眾在醫療隊的專家們離開后也能享受優質的醫療。
每到一處義診,醫療隊的專家們首先深入衛生所門診和病房走訪、調研、座談。針對當地醫療條件有限、專業技術人手不足的局面,隊員們在義診的同時與當地醫生結成“師父帶徒弟”的對子,將自己的醫學知識及經驗傾囊相授,手把手給當地醫生傳授最新的中西醫專業知識和技能。
醫療隊隊員、江蘇省中醫院針灸科主任中醫師彭擁軍,針對青海高原地區因氣候寒冷導致變應性鼻炎發病率高的特點,在當地引入并開展宣肺通竅針法結合自體血療法和蝶顎神經節針刺法;王醒現場收徒弟建立長期培訓,扶持當地醫院成立呼吸機使用專項組,培養專項人才。
“有了專家們手把手帶教,我們學會了中醫針灸治療婦科常見病的操作技術,現在科里的婦科疾病患者大多針藥并用來緩解病痛。”龍羊峽鄉婦科醫師華藏說,自己從中醫醫療隊專家身上還學到了醫患關系處理、病歷書寫、遠程系統操控等多方面技能。
據統計,義診期間,中醫醫療隊已累計開展培訓60余場,一對一技術指導及帶教手術20余次,填補了當地多項中西醫技術空白,在他們的幫助下,共和縣的醫療衛生事業有了喜人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