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清晨,進京參加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的楊尚真回到湖南懷化后,沒有回家,而是匆匆來到湖南省懷化市中醫院國醫堂的診室,等待看病的患者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據說,如果不限號,他的門診一天能掛100多個號。
楊尚真是懷化市中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國醫堂主任,也是全國人大代表、懷化市首屆名中醫、全國先進工作者。他在臨床奮斗了30年,創造了懷化市中醫院建院以來的六個第一:就診人數第一、預約就診第一、設立專職導診第一、限號就診第一、中草藥用量第一、純中醫治療率第一。
“六個第一”是怎樣煉成的?脈法是獨門秘方。“‘三指定乾坤’,不用患者張口,就已知曉病因所在。”楊尚真說,通過把脈,傾聽患者身體的聲音,讓醫患的心離得更近了。
“三指”察病機 做患者的貼心人
60歲的蔣阿姨是楊尚真的老患者,她總說“是楊醫生給了我新生”。
一年前,蔣阿姨總感覺心悸、心慌,但西醫檢查卻顯示沒毛病。蔣阿姨被這說不清、道不明的病折磨得身心俱疲,家里人看著都心疼。她的丈夫打聽到楊尚真治疑難病有絕招,硬拉著蔣阿姨來看中醫。蔣阿姨勉強來了,心里卻不信中醫,也不愿意多說話。楊尚真不強迫患者交流,只是笑盈盈地說:“老大姐,伸出手來,我給您把把脈。”
“老大姐,晚上睡不好吧?您這是心里藏了事兒……”楊尚真一邊把脈,一邊侃侃而談,句句說中蔣阿姨的心事。“一把脈就什么都知道了,不由得不信。”蔣阿姨說,吃了一個月中藥后,她就完全康復了,自此,她就成了楊尚真的“粉絲”,一有不舒服就來找他看病,對他的醫囑言聽計從。
楊尚真通過出神入化的脈法,洞悉患者身體的病變,再結合中醫經典條文,迅速辨證,準確用藥,從而取得顯著療效。在診室門口排著長隊等待的那些患者們,就是許許多多的“蔣阿姨”,被他精湛的醫術所折服,被他和煦的笑容所溫暖。患者們都說:“楊醫生是他們的貼心人。”
自從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懷化市中醫院,楊尚真先后在內科、急診科、腫瘤科等科室工作,無論在哪里,他精湛的醫術和貼心的關懷總能吸引許許多多的患者。2015年,懷化市中醫院籌建中醫特色門診科室——國醫堂,楊尚真掛帥擔任國醫堂主任,靠著良好的“患者緣”,國醫堂迅速發展得紅紅火火。
“現在,國醫堂的年輕大夫,每天也有幾十位患者。”楊尚真介紹,國醫堂建立之初,只他一個大夫有很多患者,為了拉動科室全面發展,他主動提出限號,將一部分患者分流給其他醫生。此外,他還發展中醫外治法,引入龍腦香薰法、梳筋打骨法、靶向貼敷法等,為當地群眾提供全方位的中醫藥服務。
“三指”傳醫道 打響中醫藥品牌
楊尚真為推動國醫堂盡快走上正軌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幾乎日日加班,卻從來不領加班費,他把醫院當家,把中醫藥當作自己畢生的事業。在他看來,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情懷、一種理想。
“中醫院的中醫藥特色不鮮明很令人心痛。”楊尚真說,在過去很多年,懷化市中醫院的西醫常規診療發展得很成熟,中醫藥品牌卻一直叫不響,很多學中醫出身的年輕醫生都對中醫失去了信心。
35歲的主治醫師楊思霞就曾是這些年輕醫生中的一員,她畢業于江西中醫藥大學中醫經典理論專業,以前在懷化市中醫院腎病科工作。“那時,工作中多用西醫診療,對中醫治病的效果有點懷疑。”楊思霞說,自己學中醫出身,卻對中醫診療方法沒把握,心中不禁充滿了迷茫。她沒想到的是,一個突發事件竟會改變她的想法,進而改變了她未來的路。
一年前,楊思霞主管的一位高齡患者,因腎病綜合征加重而啟動全院會診。“那位患者80多歲了,被疾病折磨得骨瘦如柴,很多療法都不起作用。” 楊思霞回憶,在場的西醫專家都持消極態度,主張將患者轉到上級醫院治療,唯有楊尚真提出,可用中醫藥方法盡力一搏。
“患者服用7劑中藥后,病情就好轉了不少,再次找楊主任調方,又陸續吃了20多劑中藥后,病情竟趨于平穩,達到了出院標準。”楊思霞說,這件事帶給她巨大的震撼,她感嘆中醫藥的偉大,堅定了走中醫之路的信念。后來,她主動申請調到國醫堂工作,并拜楊尚真為師。如今,她是國醫堂的一名年輕骨干。
“要打響中醫藥品牌,人才培養是關鍵。”楊尚真把人才梯隊建設當作國醫堂工作的重中之重,他成立楊尚真中醫工作室,專注于師承帶教,手把手地教年輕大夫把脈、問診、辨證、開方。
楊思霞曾問老師,怎樣才能練就這一手精湛的脈法?楊尚真回答:“反復實踐。” 在楊尚真看來,在內科、急診科、腫瘤科等科室工作的經歷,讓他見識了各種各樣的疑難雜癥,實踐多了,從脈象洞悉人體變化的功夫也越來越純熟,“兩只手一年把脈3萬多次,自然而然就會心中有數。”
國醫堂發展得如火如荼,帶動了整個懷化市中醫院學習中醫的熱潮,很多西醫大夫通過“西學中”拜高年資的中醫大夫為師,中醫經典病房建立起來,各臨床科室都爭相引入中醫藥特色診療技術,懷化市中醫院的中醫藥品牌越來越響亮。
看到這種變化,楊尚真非常欣喜,出門診之余,他把盡可能多的時間放在臨床帶教上,他對學生們傾囊相授,希望他們能像自己一樣,練好“三指功夫”,精確診斷,精準用藥,以顯著的療效贏得患者的信任。
“三指”擔重任 貢獻中醫抗疫力量
楊尚真一直兢兢業業奮斗在臨床一線,每年接診患者約2萬人次,為培養年輕中醫藥人才嘔心瀝血。他還堅持下鄉義診,為貧困百姓送去健康,小水村、平坦村、高明溪村等貧困山村的鄉間小道上、老百姓家里……到處留有他的足跡。
2018年,他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2020年,他升任懷化市中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他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身為醫者,要盡治病救人的本分,身為人大代表、醫院領導,要有主動擔當、為民謀福的責任感。”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楊尚真主動請命,走向抗疫一線。他擔任懷化市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醫專家工作組組長,負責制定全市抗疫中醫藥方案。那時,他每天都泡在隔離病房查房、巡診,并奔波于各縣、鄉,督導新冠肺炎防控工作。
“每一個新冠肺炎患者,老師都要親自把脈、看舌象,并當面仔細問詢病情。”抗疫時,楊思霞常常跟在楊尚真身邊,看著年過五旬的老師拖著厚重的隔離服一遍一遍地巡視患者,她覺得很心疼,也很感動。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楊尚真“三指定乾坤”的功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他通過精確診斷,總結出當地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證特點,擬定了“宣郁化毒方”“龍門牛蒡茶”“百苓飲”三個抗疫處方。其中,“宣郁化毒方”累計用量已達百萬人次,在懷化市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厥功至偉;“百苓飲”屬藥食同源制劑,為新冠肺炎患者后期康復保駕護航,全市40例確診患者在轉陰后一個月通過服用“百苓飲”增強體質,西藥治療留下的副作用得到有效緩解。
除了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復,“百苓飲”還曾被用于治療一位被84消毒液灼傷呼吸道的救援隊隊員。那位一直在抗疫前線從事消毒消殺工作的救援隊戰士,受傷后出現了呼吸困難、胸痛、咳血等嚴重癥狀,在服用“百苓飲”一個半月后就恢復了健康,又重新回到了抗疫戰場。
“既能治病,又能康復養生,藥食同源類中藥潛力巨大,值得深入研究。”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楊尚真建議,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深入挖掘藥食同源類中藥的價值,豐富保健食品原料目錄,加緊開發中醫藥保健養生新產品,讓中醫藥在維護百姓健康中發揮更大作用。
30年來,楊尚真憑著三指觀脈察病機的硬功夫,創造了“六個第一”的佳績,以為民謀福的責任感,為守護當地百姓健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能在中醫藥工作崗位上奮斗一生,我覺得很值。”已兩鬢斑白的楊尚真仍初心不改,他覺得自己渾身是勁兒,還能為中醫藥事業再出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