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師從路志正國醫大師,他大醫精誠的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令我受益終生。今天,與大家分享恩師給我本人治療踝扭傷的故事。
2017年教師節,我約了老師路志正和師兄路喜善吃晚餐,9月10~11日我全天有培訓課,12日還要去參加一個義診活動。10日傍晚,一下課不小心右腳踩空樓梯踝內翻跌倒,一股劇烈疼痛,我眼淚都落下了。我慢慢站起來已經難以行走,當時擔心如果告訴路老和師兄實情不去吃飯他們會牽掛,所以決定隱瞞此事,先讓學生幫我買來2塊冰糕塞在襪筒里冷敷,忍痛打車去見路老。我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進門就坐下,細心的路老看出了異常,在他追問下只好說明實情,路老看我腫脹的踝部,果斷地說“到我家扎幾針就好了,你這個樣子明天怎么給學生講課?幾個月都不一定能康復。”
回到家,路老一邊給我講治療踝扭傷的進針穴位和手法,一邊指導師兄施術。《靈樞·終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外踝損傷取外關穴,內踝損傷取內關穴,內踝痛或損傷引及外踝痛取內關透刺外關,外踝痛或損傷引及內踝痛取外關透刺內關。交經刺取穴療法為痛點位于左踝足太陽經申脈穴,取穴以右側手太陽經相應位置的養老穴。痛點位于左踝足少陽經丘墟穴,取穴以右側手少陽經相應位置的陽池穴。取患處對側神門穴或陽溪穴。取神門穴時仰掌稍握拳,向陽谷穴方向透刺;取陽溪穴時俯掌稍屈腕,向太淵穴方向透刺。后溪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雖然手太陽小腸經與督脈均不循行于足踝,但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存在著流注關系,足太陽膀胱經行于足踝部,上下相應,且“督脈為陽脈之海”,氣行則血行,痛腫自然消散。路老說后溪穴為手太陽經輸穴,“俞主體重節痛”,取之快速捻針。
路老讓師兄操作,同時讓我配合踝關節主動活動,10分鐘左右踝部疼痛開始減輕,逐漸回復了正常關節活動,留針時路老讓我做跳躍動作。當時很緊張,因為按照臨床治療常規我應該抬高制動,一向溫和的路老嚴厲地要求我必須患足單腳著地跳躍,路老的口氣,容不得我不按照他的要求做,特別神奇的是留針20分鐘后疼痛基本消失。
路老叮囑我正常步態走路,不要一瘸一拐的走,如果局部出現青紫腫脹嚴重,可太沖穴刺血拔罐,否則不用。第二天早晨,疼痛基本消失,局部有些淤青腫脹,我還是不太敢正常走路,擔心患足負重加重損傷。上午給學生講課,因為講課很投入,我忘記了昨晚的扭傷,講臺前正常來回走動,下課后突然意識到扭傷的踝部已經恢復了,恍然大悟路老為何讓我正常走路。
下午正常我乘飛機去參加義診活動,晚餐時,我講到自己差一點不能出行,恰巧一位負責接待的人員幾年前也曾踝扭傷。他非常羨慕我之幸運,說自己也是臨床醫生,按照目前臨床采用的石膏托固定3個月,至今勞累后局部還經常酸痛。
踝扭傷是一種很常見的關節軟組織損傷,常突發起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生。踝關節是人體負重最大的關節,又在遠心端,一旦肌鍵、韌帶等損傷,氣血瘀滯,關節內微環境發生改變,造成炎癥滲出水腫,致痛物質堆積,從而影響局部新陳代謝、自身修復能力及關節內應力,易導致病情遷延難愈,從而引起踝部酸困疼痛,屈伸不利,功能障礙等癥狀,給日常生活帶來不便。踝扭傷行針留針時配合運動,既可使經氣迅速抵達病所,又能使痙攣緊張的筋肉得到舒展,粘連韌帶松開,增強馳緩肌肉的張力,促進局部組織的解剖復位,促進血液的循環,加速水腫、瘀血的吸收、消散。
《靈樞·周痹》載:“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脫之。”“下病上治,踝病治手”可為臨床治療急性踝扭傷療效確切、簡便廉驗之良法。此前,我對臨床針刺手腕腧穴治療踝部急性扭傷,心里還一直沒有底氣。通過親身體驗,路老不但讓我充分理解了中醫學筋脈受損,經絡阻滯,氣血瘀滯,治宜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為主的機理。更重要的是讓我親身體驗了下病上治的確切療效,使我拓展思路,開闊視野,更新觀念,增加了對中醫技術臨床療效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