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打開電視、手機,就能看到中醫藥健康知識宣講;出家門步行15分鐘內,就有能提供中醫藥診療服務的衛生機構;老人孩子,可以得到專業且有針對性的中醫藥公衛服務;青壯年“說走就走”,也有了中醫藥文旅新選擇……“戰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無論是國內“攻堅”還是出境支援,中醫藥總能效果突出、不負使命。5年來,祖國中醫藥事業一邊傳承歷史、著力積淀,一邊著眼未來、奮力創新。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鏡像著中醫藥進擊的步伐,讓人們越來越有親近感、獲得感。
服務更暖更便捷了
雖然冬日的寒氣還未降臨南國的廣東,但花城廣州的不少中老年人還是早早趕到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的健康廣場。又到了一年一度冬令進補開膏方的日子,早上8點半,該院的專家開始義診。診前診后,不少人跟隨工作人員練習八段錦保健操。
在北國的山西,到省中醫院就診的患者再也不用趕早排隊掛號了。手機App、網站、電話、自助機、診間、現場預約等10種預約方式悉數開放;患者在每個診室前可一次性完成預約、掛號、繳費流程,等待時間大幅減少。
新安江源頭,安徽省于2015年率先啟動縣域醫共體試點。37個試點縣中,有35個縣的中醫醫院牽頭組建了縣域醫共體。截至2019年11月底,這35個醫共體覆蓋了1016.8萬多人口,占試點縣緊密型醫共體覆蓋總人口的1/3,初步實現了中醫藥服務能力、服務積極性雙上升,病人外轉率、就醫負擔雙下降的改革目標。
江水蜿蜒而下,一衣帶水的浙江省也在探索著建立新時代縣域中醫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全省54個縣(市、區)的中醫醫院牽頭聯合368個成員單位組建了55個醫共體。人才縣管鄉用,讓基層有了中醫臨床骨干;醫共體內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目前,該省所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已能提供6類以上中醫藥技術服務;縣域中醫藥特色診療中心的構建,打響了中醫藥特色專科專病品牌……
“十三五”以來,我國中醫藥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服務能力顯著提升,60%以上的縣域由中醫醫院與綜合醫院分別牽頭組建醫共體;以臨床價值為導向,以中醫優勢服務、特色服務為重點,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不斷完善。絕大部分省份對半數以上的中醫醫療服務價格進行了調整,多數省份的平均調價幅度為30%~50%。中醫藥離自己更近了,家門口的中醫藥服務更豐富、更貼心,水平更高了,成為很多人的切身感受;看病就醫到中醫院,也成了更多人的選擇。
應急更早更有力了
雖然越來越多人愿意找中醫看病、吃中藥,但在人們印象中,中醫藥似乎總有“慢”標簽:中醫都是“慢郎中”,擅長治慢病;中藥熬起來慢,見效也慢……“這是一種誤解。”中醫急危重癥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不止一次強調,應對急診、突發公衛事件,中醫藥同樣可以當“急先鋒”。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劉清泉和同行就做出了最好的證明。
疫情初期,武漢市短時間內感染發病人數驟增,遠遠超出醫療資源承載能力,情況十分危急。在沒有針對病毒的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中央指導組果斷決策,將中醫藥治療和干預納入“四早”內容,組織專家制訂《社區居家發熱患者中西醫結合醫學管理專家建議》,為有需求的居家人員免費發放;為集中隔離點的疑似病例、發熱病人等廣泛配發中藥湯劑和中成藥。隨后,一版版中醫診療方案陸續推出,越來越多患者看上中醫、用上中藥。
這是中醫藥首次在應對重大突發公衛事件中早期、全面進入“主戰場”。實踐證明,早期應用中醫藥,不但有力阻斷或延緩了疾病發生及輕型轉重型,而且通過提早預防,使公眾“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在隔離點,出現發熱、咳嗽、情緒緊張等癥狀的人員80%以上在服用中藥3天后癥狀消失,隔離人員從“等醫務人員送中藥吃”迅速轉變為“找醫務人員要中藥吃”。在國家中醫醫療隊整體接管的江夏方艙醫院,醫療隊堅持以中醫藥治療為主,收治的564名患者,無一名轉重型。在雷神山醫院,國家中醫醫療隊接管的中西醫結合病區重癥、危重癥患者救治成功率明顯提高……
此外,針對部分患者出院后仍有乏力、氣虛等癥狀,以及存在不同程度器官功能受損的狀況,中藥、中醫適宜技術、傳統功法等中醫藥康復“套餐”也在推廣使用。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定點門診之一、武漢市中醫醫院副院長蔡威表示,中醫藥方案對于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良好,目前已到收尾階段。同時,全國各地中醫醫院的發熱門診、急診科、感染科、實驗室建設正酣。
中醫藥能成為疫情防控“中國力量”“中國方案”的一大亮點和特色,背后是近年來中醫藥應對突發公衛事件的相關學科、人才隊伍建設,以及科研、臨床能力提升的堅實腳步。經此一戰,中醫藥人對于走上公衛應急主戰場信心更大、準備更足、能力更強。
康養更多更專業了
戰“疫”考驗了中醫藥的應急救治能力,而治未病、老年人康養等則從另一方面凸顯著中醫藥的特色。5年前,可能很少有人能想到,在吉林省德惠市中醫院,一個新開設的老年病科能在短期內成為最火科室。
近年來,吉林省“把脈”銀發潮,積極推進中醫藥治未病、健康養老工作。2016年,該省利用省級財政資金5250萬元,在全省有服務能力的35家縣級中醫院開展中醫藥特色老年健康中心建設,打造縣域內老年病轉診會診中心,并在養老機構開展中醫藥特色醫療、護理、康復服務。截至2019年底,相關縣級中醫院服務能力均有大幅提高,獲得了老年患者的充分肯定。
而在全國范圍內,截至2019年年底,580家三級中醫醫院中有258家設立了老年病科,2325家二級中醫醫院中有416家設立了老年病科。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也在全面鋪開。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75.92%的縣級及以上公立中醫醫院設置治未病科室,治未病服務人次達2011.5萬。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中醫藥項目穩步推進實施。2019年,全國9540萬65歲以上老年人接受中醫藥健康管理,中醫藥健康管理率達62.17%。中醫藥健康管理,正以更專業的服務、更豐富的形式走入老年人的生活。
傳播更遠更鮮活了
一走進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綜合展區,迎面就是20多個一人多高的液晶屏三棱柱分散擺放著。屏幕里各有一個人物短片,那是服貿會的“行業故事講述人”。靠近C位的屏幕里,是身穿藏藍色西服、來自哥倫比亞的郎英俊。他在中國學習中醫已經有10年的時間,目前正在中醫藥大學攻讀針灸推拿方向的博士學位。
“中醫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吸引了世界的注意。中草藥配合針灸等療法是一種治療疼痛的不錯選擇。”郎英俊表示。他被選為“行業故事講述人”,印證著中醫藥出海之路正越來越寬廣。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中醫藥海外中心和國際合作基地累計建立跨國合作項目388項,中醫藥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與40余個外國政府、地區和組織簽署了中醫藥合作協議。
而在中醫藥的故鄉,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吸引力也在日益增大。隨著一批批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示范基地的建立,中醫藥健康旅游成了人們的休閑新選擇;隨著中醫藥文化傳承保護的加強,截至2020年6月,127個傳統醫藥類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隨著81個國家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等的建設發力,“中醫中藥中國行”等文化傳播項目持續實施,國人的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穩步提升,已達15.34%。由此積淀的中醫藥群眾基礎,又將為未來中醫藥的“進擊”前行增添更多活力、動力和吸引力。
數說
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共有中醫醫療機構65809個,其中中醫醫院5232個、中醫門診部3267個、中醫診所57268個,分別比2015年增加41.4%、31.9%、99.2%、40.1%;全國中醫醫療機構床位132.9萬張,比2015年增長38.8%;98.3%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5.9%的社區衛生服務站、97.1%的鄉鎮衛生院和71.3%的村衛生室能提供中醫藥服務,分別比2015年增加1.4%、4.9%、4.1%、11%。
2019年,全國中醫醫療機構總診療量11.6億人次,占醫療機構診療總量16.4%,較2015年分別增長2.5億、0.7%;全國中醫醫療機構出院人數3858.9萬人,其中中醫醫院3274萬人,較2015年分別增長43.4%、39.4%。